海 拔:800-2600
命名来源:[Journ. Arn. Arb. 2: 51. 1920]
中国植物志:36:397
英文植物志:9:188
系中文名:滇池海棠系
系拉丁名:Ser.Yunnanenses
组中文名:花楸苹果组
组拉丁名:Sect.Sorbomalus Zabel
种中文名:河南海棠
种拉丁名:Malus honanensis Rehd.
种别名 :大叶毛栌、冬绿茶、山里锦
属中文名:苹果属属拉丁名:Malus
亚科中文名:苹果亚科
亚科拉丁名:Maloideae Weber
科中文名:蔷薇科
科拉丁名:Ros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7米;小枝细弱,圆柱形,嫩时被稀疏绒毛,不久脱落,老枝红褐色,无毛,具稀疏褐色皮孔;冬芽卵形,先端钝。鳞片边缘被长柔毛,红褐色。叶片宽形至长椭卵形,长4—7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心形或截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两侧具有3—6浅裂,裂片宽卵形,先端急尖,两面早柔毛,上 面不久脱落;叶柄长1.5—2.5厘米,被柔毛;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早落。伞形总状 花序,具花5—10朵,花梗细,长1.5—3厘米,嫩时被柔毛,不久脱落;花直径约L5厘 米;萼筒外被稀疏柔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缘,长约2毫米,外面无毛,内面 密被长柔毛,比萼简短;花瓣卵形,长7—8毫米,基部近心形,有短爪,两面无毛;粉白色;雄蕊约20;花柱3--4,基部合生,无毛。果实近球形,直径约8毫米;黄红色;萼片宿存。花期5月,果期8—9月。
河南海棠在山西分布在太行山中条山区,武乡、垣曲、蒲县较多。四川在金佛山及川北天摩岭一带,海拔1900米;甘肃在武山老君山有分布,海拔1850~2250米。种子适宜层积期30~40天。苗木细弱,分离现象重,不整齐,根系少,压条不易生根。对土壤要求严格,不耐盐碱,立枯病多,不感染白粉病。嫁接苹果有的植株矮化,结果早,接合部牢固,“小脚”,有一定的抗寒、抗旱能力。
武乡海棠产于山西武乡,心室5(稀3),立枯病、叶斑病重,不感白粉病。山西果树研究所从武乡海棠中选出S20(矮化)、S63(半矮化)2个优系,可作为矮化中间砧使用。嫁接红星、金冠、国光等能使树体矮化,耐寒,适应性强;嫁接树提早结果,果实色泽鲜艳;比M7中间砧和山荆子砧嫁接同品种的果实含糖量高,硬度大。邵开基等利用武乡海棠为父本与国光杂交,从4100个杂种单系中筛选出10余个综合性状超过M7、M9,适合黄土高原气候土壤条件的矮化和半矮化砧,称为SH系,具有早果,抗性强(抗旱、不黄化、不抽条、不倒伏),果实鲜艳,含糖量高,硬度大,耐贮藏,嫁接亲和力强等特点。于敬、张一萍认为,用根皮率和气孔法不适于作武乡海棠的矮化性预选指标。邵开基了测定了不同生长势单系的母树和嫁接品种ABA含量,认为矮化程度越强,ABA含量越高。
适用于山西、河南,在辽南地区及渤海湾地区也可适用。河南海棠作为根砧使用,嫁接树不太经济,株选的S20、S63宜作为中间砧使用。
在花的构造上,本种与陇东海棠M.Kansuensis (Batal.)Schneid.最相近似,但后者叶的裂片较少,锯齿较粗,花序上有毛,果实椭圆形,萼片脱落;易于区别。又可与滇池海棠M.yunnanensis(Franch.)Schneid.比较,后者叶片下面密被绒毛,花形较大;花柱5,是其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