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oniaasperifoliaIrmsch.inMitt.Inst.Allg.Bot.Hamburg6:359.1927,etl.c.10:502.1939;Hand.-Mazz.Symb.Sin.7:389.1931;YuinBull.FanMem.Inst.Biologynewser.1(2):118.1948;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535,543,inclavi.1983;C.Y.Wuetal.IndexFl.Yunnan.1:348.1984;西藏植物志3:314,图版29,图1-3.1986;L.B.Smithetal.Smithson.Contr.Sin.60:27,33,34,inclavi,140,Pl.9,fig.10.1986.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近球形,长1.2-1.5厘米,直径1.3-2厘米,有时2-3个连生呈念珠状,节处具残存鳞片和多数细长纤维状之根。基生叶1(-2)片,具长柄,通常自球形根状茎生出,偶有极短之茎,高仅3-4厘米;叶片两侧略不相等,轮廓宽卵形,长15-20(-30)厘米,宽11-18(-2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略偏斜呈心形,全边具不等大的三角形重锯齿,齿尖带短芒,老时不明显,并常浅裂,裂片三角形,长可达3.5厘米,有时仅呈波状分裂,上面深绿色,散生直或卷曲毛,下面淡绿色,被柔毛,沿脉较密,掌状6-8条脉,窄侧2-3条,宽侧3-4条;叶柄长度变化极大,长(8-)15-23(-28)厘米,下部近无毛,靠近顶端常被卷曲毛;托叶早落。花葶高12-15厘米,近无毛;花粉红色,数朵,呈大型(2-)3-4回二歧聚伞花序,首次分枝长8-10厘米,二次分枝长3-5厘米,向上渐短,均无毛;下部苞片早落,宽卵形,小苞片膜质,长卵形至卵形,长5-6毫米,宽1-1.2厘米,先端钝;雄花:花梗长1-1.5(-2.5)厘米,无毛;花被片4,外面2枚,近圆形,长1.1-1.3厘米,宽1-1.2厘米,无毛,内面2枚,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8-10毫米,宽5-7毫米,先端钝;雄蕊多数,花丝长1-1.5毫米,花药长圆形,长1.5-2.5毫米,先端钝或微凹;雌花:花梗长2-2.5厘米,无毛;花被片5,不等大,外面的近圆形,长7-11毫米,宽6-9毫米,先端圆钝,无毛,向内渐小,最内面的倒卵形,长5-6毫米,宽3-4毫米;子房椭圆形,长约7毫米,直径约5毫米,无毛,3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大3翅;花柱3,长约3毫米,基部合生,柱头2裂,向外呈U字形或新月形螺旋状扭曲,并密具刺状乳头。蒴果下垂,果梗长3-3.5厘米;轮廓长圆形至倒卵长圆形,长1-1.2厘米,无毛,具不等3翅,大的斜三角形,长1.2-1.4厘米,上面的边稍下凹或平,下面的边呈斜的,无毛,有纵纹,其余2翅窄,长3-4毫米,上方的边平,下方的边弧形,无毛;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淡褐色,光滑。花期8月,果期9月。
产云南(兰坪、福贡、贡山、丽江、碧江、大理、镇康)和西藏(墨脱、察隅和波密)。
生于沟边杂木林中、山坡林下湿处岩石上、山坡阔叶林岩石上,海拔2400-3400米。模式标本采自怒江分水岭。
秋海棠大部分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在自然界多生长在温暖地区的林下沟边、溪边或潮湿的岩石上。喜温暖,不耐寒,生长适温10-30℃左右,低于10℃生长缓慢。在适宜的温度下,可四季开花,花期长,连续开花性强,具有边开花边生长的特性,叶肉质。温度太高时生长不佳,会引起叶片的灼伤、焦枯。易攀高徒长且易患病害。适宜空气湿度较大、土壤湿润的环境,不耐干燥,亦忌积水。喜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但强烈的日光直接照射会使叶片及花朵烧伤,故夏季栽培需遮荫40-50%。四季海棠为长日至中日性植物,当夜温低于21℃,则只在长日下开花,但是日长对开花的影响不如菊花或一品红那样具有决定性影响力。耐候性为绿叶系较铜叶系强。不需摘心,忌用生长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