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天牛

2011/7/15 9:36:39

名称:桑天牛
学名:Apriona germari Hope
类属:鞘翅目天牛科害虫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桑天牛
桑天牛
桑天牛
桑天牛 分布与危害 在我国长江一带发生严重。
桑天牛幼虫为害杨树,幼虫蛀食树干木质部,使树干内部成隧道状,在为害时,每隔一定距离即向外咬一圆形排粪孔,向外排出红褐色虫粪和蛀屑,影响树体营养吸收,严重时,可导致树体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6-51毫米,体宽8-16毫米。黑色,全身密被棕黄色或青棕色绒毛;头部额区窄,复眼大,颊窄小,眼后有2、3行颗粒;前唇基棕红色;触角柄节和梗节黑色,前胸近方形,背面有横皱。鞘翅基部有黑色瘤状颗粒,具有光泽。翅端缝角和缘角呈刺状突出。
卵长5-7毫米,长椭圆形,黄白色,前端较细,略弯曲。
幼虫老熟幼虫长约76毫米,圆筒形,乳黄色,前胸背板有“凸”字形锈色硬化斑,前缘颜色深,后半部密布赤褐色片状刺突,中部刺突较大,放射状排列。腹部背步泡突由2条横沟组成,腹步泡突只有1条横沟。
蛹长约50毫米,纺锤形,黄白色。触角后披,末端卷曲,翅达第三腹节。腹部l-6节背面两侧各有1对刚毛区,尾端较尖削,轮生刚毛。 发生规律 该虫2年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翌年3月开始为害,7月进入化蛹期,蛹期26-29天。7、8月成虫羽化,羽化后常在蛹室内静伏5-7天后交配产卵,其有假死性。多将卵产在“U”字形刻槽内,每刻槽产卵1粒,卵期8-15天。幼虫历期22-23个月,初孵幼虫先向上蛀食约10毫米后,沿树干木质部往下蛀食,如果树株矮小,下蛀可达根际。幼虫在坑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即向外咬一圆形排粪孔,排出红褐色虫粪和蛀屑。第一年排粪孔5-7个,第二年增至10-14个,第三年可达14-17个。老熟幼虫在化蛹之前咬雏形羽化孔后,回到坑道内选择适当位置作蛹室化蛹其中。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其天敌。
(2)选择较抗虫的品种栽培,其中无性系德扬、健杨对桑天牛具抗性。
(3)化学防治7-8月成虫活动期在其补充营养寄主植物上喷施5%溴氰菊酯微胶囊剂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000倍液,防治效果不错。
(4)在排粪孔注入40%氧化乐果乳油1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300倍液,防治桑天牛幼虫。 防治药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