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与梨病害

2011/7/5 13:27:09

一、苹果病害
(一)苹果轮纹病苹果轮纹病是我国苹果主要病害之一,不论南北苹果产区均有发生,但以沿海一带受害较重。金冠、元帅、青香蕉等品种历年均受轮纹病危害。果实在采收前后大量腐烂。据郑州果树所的调查,占所调查烂果病害中的50—8O%。通常采收时病果尚少,但贮藏15—30天后,病果率大量增加,甚至达50%以上。然而用塑料薄膜袋包装贮藏的苹果,发病减少,说明主要是田间感染,贮藏期发病。
1.症状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叶片较少发病。
果实多在近成熟期和贮运期中发病。初期病斑以皮孔为中心,呈水渍状褐色小圆点,后逐渐扩大为红褐色圆斑或近圆斑,并具明显深浅色泽不同的同心轮纹。病斑表面常分泌出茶褐色粘液,且自中央部分开始陆续形成散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之间可愈合。在高温(25—30℃以上)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经3—5天便使全果腐烂,发出酸臭气味。病果失水后成黑色僵果,贮存后期,多被其他腐生菌第二次寄生。
枝干染病亦从皮孔开始.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约0.3—3cm,平均1cm左右,红褐色病斑。病部质地坚硬,中央突起呈疣状物,后期病斑颜色变深,青灰至黑褐色,边缘龟裂,病健部界线分明。翌年病斑中部亦产生小黑点,天气潮湿时释放出乳白色卷丝状孢子角。同时病健部的裂链逐渐加深,致使病组织翘起如马鞍状。最终剥离脱落。枝条发病严重时,许多病斑合并,连成一片,使表皮粗糙不平,故别名“粗皮病”。
叶片发病产生不规则形褐色病斑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的褐斑,直径0.5—1.5cm。
后期病斑逐渐变为灰色并长出黑色小点。病斑发生多时,干枯早落。
2.病原菌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deNotf.sp.piricola(Nose)KoganezawaetSukuma属子囊菌亚门腔囊菌纲的葡萄座腔菌属。子囊壳1—3个生在黑色子座内,球形或扁球形,具孔口,170—31O×230—310μm。子囊长棍棒状,无色,顶端稍大,壁厚,无孔口,基部较窄,110—130×17.5—22μm,具侧丝。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双列或斜列。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24.5—26×9.5—10.5μm。PhysalosporapiricolaNose为异名。此菌有性态少见,常见的无性态为MacrophomakawatsukaiHara,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或球形,具乳头状孔口,直径383一425μm;产孢细胞棒形,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或长椭圆形,24一30×6—8μm。除苹果外,尚可危害梨、、海棠、李、杏、枣等多种果树,以苹果受害最重。
3.诊断注意事项此病①果实通常有明显深浅间隔的同心轮纹,但实际有时可无同心轮纹。②症状容易与干腐病(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deNot.)引起的果腐混淆,须经分离培养始能区别,故今常将二种菌所致果腐统称“苹果果实轮纹病”。③苹果黑腐病与炭疽病也常有同心轮纹的病斑,但通常前者病斑色较深,后期黑腐,果肉亦呈黑色;炭疽病病斑较小,稍凹陷,分生孢子盘出现较早,潮湿时呈橙红色的粘孢子团。
4.发病规律此病主要特点是侵染时期开始早,全程长,以幼果期较感病。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斑中越冬,但南部苹果产区如江苏、山东亦可以子囊壳在枝干上越冬。据报道,杨、柳、刺槐等多种林木的枝枯病菌(MacrophomasPP.)可引起烂果。枝干病组织中的菌丝体可存活4—5年;北部苹果产区3—12月田间均有孢子,4月下旬—5月,7—8月孢子散布呈高峰,可延至9月。病疣前三年的产孢能力很强,以后迅速减弱。分生孢子主要经气流、雨水短距离传播,一般不超过1O米。病菌经由皮孔入侵。分生孢子在清水中易萌发,24小时即可完成侵入。果实整个生育期间均可被侵染,并与降雨关系密切。
受侵染幼果直到果实近成熟期(8月上旬),当果实内部生理生化发生改变后,即含酚量在0.04%以下,含糖量在6%以上时,潜伏菌丝方能从被抑制状态转为迅速蔓延扩展,导致发病。故病菌具被抑侵染特性,其潜育期长达65—120天(据研究在梨上最长40天),但晚期受侵染果实,其潜育期仅18天左右,以皮孔潜伏带菌率最高。果实采收期为田间发病高峰。在果实接近采收期侵入者,贮存20天即可大量发病。
关于再侵染发生与否?根据果实在田间发病较晚且分生孢子器形成很慢(仅在落果上有少量子实体形成),同时入侵枝干所产生的新病斑,要在第二年才发生子实体,病果在贮藏期间也基本不形成孢子,因此基本不再侵染。
5.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①气候条件:是影响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果实生长前期降水次数多,病菌孢子形成和散布多,侵染也较多,同时发病高峰亦早。若成熟期遇高温干旱,轮纹病便严重发生;反之,病菌侵染较少。
②品种感病性:苹果枝干发病以元帅、秦冠、青香蕉、祝光、醇露等较重。果实感病性以元帅、红星、青香蕉、金冠、国光、生娘、印度、胜利、葵花等较高;而玉霞、赤阳、红玉等则较少发病。品种抗病性差异主要与皮孔的大小、多少及组织结构有关。
③栽培条件:病菌寄生性较弱,衰弱植株、老弱枝及病园内补栽的幼树均易发病。果园管理粗放,结果过多,大小年明显,病虫害严重以及施肥不当、偏施氮肥等发生均较重。
④采收期过于集中,大批采收苹果不能及时调运,易使果实发病。
⑤贮运中温度偏高(15℃以上),可导致后期感染的,田间未发病果实在贮藏前期大量发病。
6.防治首先搞好田间防治。结合冬季修剪,清除病枝和枝干上的病疣,必要时喷撒铲除剂,例如40%福美砷5O—10O倍液,波美5度石硫合剂等。生长期喷药保护一般从5月下旬开始,以后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喷3一5次保护果卖的药剂,种类以耐雨水冲洗的波尔多液240倍液为好;80%敌菌丹400倍液、有多胶悬剂400倍液优于或相当于波尔多液。多菌灵与波尔多液可交替使用。此外,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果树抗病性亦为有效措施。
据李昌怀等(1991)报道,以25%多菌灵粉剂4、8、16倍液加2%平平加或2%柴油渗透剂,在主于距地面20cm,宽5cm处涂环,可显著降低果实轮纹病和炭疽病。涂药前,轻轻刮去粗皮,涂药后用塑料膜包扎。在北方从5月1日起,每隔20天涂抹一次,至8月10日结束。
贮运期间的防治措施有:
①适时采收,减少各种伤口,严格剔除病果及其他病虫果实后再贮运。
②贮藏早期,应迅速采取各种方法降低贮库或果窖的贮藏温度,如能进行冷藏或结合硅窗塑料薄膜贮藏则更好,通常为1℃左右,但即使O℃下贮存,也有较好效果。
③贮藏期间要定期翻库检查,去除包括病果在内的各种病虫伤果,及时处理,可减少腐烂。
④采后防腐:据宋壮兴(1986)报道,采用0.02%仲丁胺熏蒸剂处理果实,好果率达90%以上;若以肿丁胺洗果处理,其防病作用优于甲基托布津及噻菌灵。张祖强(1987)报道,在甘肃省,苹果采后在3—5%食盐水或乙酸水杨酸溶液(100PPm)中浸泡5分钟,捞出晾干,装人塑料袋中,每袋10个,封口后常温贮藏,经145天,效果明显。王兆杰等(1988)报道,以18号防腐剂浸果处理后常温贮藏,可有效地避免收购期和运输期烂果。
最后应该指出:目前我国苹果保鲜技术发展迅速,已形成了我国独到的苹果贮藏新体系。研究与实践证明在贮藏前期10—15℃的温度下,保持较高的CO2浓度,可部分取代低温而获得与O℃条件下同样的效果。运用这套技术贮藏苹果6—8个月,果实硬度、色泽、风味及好果率等保鲜效果均优于国内普通冷库。当然,苹果果实轮纹病也会大量减少,这不仅简易可行,而且成本低,经济效益明显,已在我国北方1O个省、区、市的苹果产区广泛推广,年贮量达1.2亿公斤。
(二)苹果褐腐病褐腐病是果实生长后期和贮运期间主要果实病害之一,国内外分布普遍。我国南北苹果及梨产区均有发生,并可在合适条件下偶然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例如1970年,陕西关中渭河沿岸一些晚熟苹果品种(如小国光、大国光等)在贮运期间的病果率高达30%,损失十分严重;1973年,此病又再度大发生。
褐腐病除危害苹果和梨外,还危害桃等果树。
1.症状褐腐病主要危害成果,特别是晚熟品种。
果实受害初,产生浅褐色软腐状小斑,后迅速向四周扩展,经5一7天即可使整个果实腐烂。病果的果肉松软,海绵状,略有弹性,不堪食用。在病斑扩大腐烂过程中,其中央部分形成很多突起的、呈同心轮纹排列的、褐色或黄褐色绒球状分生孢子座。大多数病果早期脱落,少数残留树上。病果后期失水干缩成僵果,表面往往有特异的蓝黑色斑块。通常此病贮运期间以10月下旬至11月气温较高时发病较多。已被侵染尚未发病或表面带有病菌而未侵人的果实,以及少数未清除的病果,在贮运时遇上高温高湿的条件,加上挤压碰伤,病害能很快在果筐或果箱中传播蔓延。
2.病原菌该病原菌Moniliniafructigena(Aderh.etRuhl.)Honey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无性态MoniliafructigenaPers.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真菌。病果表面的分生孢子座褐色或黄褐色,上着生大量形似菌丝分枝的分生孢子梗,顶端串生念珠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柠檬形,12—34×9—15μm,平均18×11.5μm,孢子大小因形成时的环境条件有较大变异。
有性态产生子囊盘,翌春由菌丝及病果组织构成的僵果(菌核)上长出。子囊盘具深褐色、长约5—30mm的柄及色泽较浅,直径5—8mm(最大可达15mm)的囊盘;子囊单层平行排列在盘的上部,125—215×7—1Oμm,子囊内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列,单胞,无色,梭形,10—15×5—8μm,在自然条件下,一般有性态较少发生。
3.诊断注意事项苹果与梨贮藏期间烂果的病原菌较多。病斑初期与本病近似烂斑的有炭疽病、疫病、青、绿霉病、毛霉病,但后者都在病斑上较易长子实体,将病果用刀在病斑上划一伤口,20℃下保温1—2天,疫霉、毛霉烂果很快,长出一稀薄层白霉状物(疫霉)或灰白色毛霉状物(毛霉);保温3—4天,青、绿霉菌亦会长出粉状子实体,特别在刀口边缘,炭疽菌有时会形成同心轮纹斑,微细的橙红色粘质团,扩展速度不如褐腐病快;褐腐病常不形成同心轮纹斑,虽然病斑上产生的绒球状子实体可呈同心轮状排列,一般呈褐色、黄褐色的为Moniliafructigena,有时可见到灰色或灰白色的颗粒,大小不等,一般认为即Monilialaxa,后者在苹果上很少见。
4.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孢子在病果(僵果)上越冬,翌年形成的孢子借风雨传播。病菌可经皮孔入侵果实,但主要通过各种伤口人侵。贮运期间可接触传播或昆虫传播。病害扩展期长短受温度控制,一般情况下为5—10天,8—14天后产生孢子。果实近成熟时危害最盛。
5.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①病菌对温度适应性颇强,最适发病温度为25℃,但0℃时仍有扩展。
②果实生长前期干旱,后期高温高湿或高温多雨是造成病害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果实生长期中裂果也易发生褐腐病。
③不同品种抗病程度不同。苹果中,大国光、小国光为感病品种;梨中,晚熟的粗皮梨、莱阳梨、二宫白、康德梨、雪花梨等是感病品种。
6.防治首先生长季节加强管理和喷药保护。清除树下和地面的病果、落果,最好早春进行一次翻耕,以减少或消灭越冬菌源。9月上、中旬和10月上旬喷布2次1:1—2:16O—180式波尔多液保护果实。其中第二次在采前喷药,可防治贮运期发病。为了减少果面药痕,改喷锌铜波尔多液(用硫酸锌代替50—70%的硫酸铜)。速克灵值得试验。
其次,注意采收、包装,控制贮藏温湿度,造成不利发病的条件。适期采收,避免早采,以保证果品的品质和贮藏性能。避免伤口,严格剔除各种病伤果和虫果,并进行分级包装。最好用包装纸单果包装,做到快装快运,避免各种挤压伤和碰撞伤。
果品贮藏前一定要注意检查,剔除各种病伤果和虫果,贮藏库最好保持O.5-1℃,相对湿度90%,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在当前缺少冷库的条件下,最好实行产地分散贮藏(地沟、窑洞贮藏),以减少运输过程中造成的伤口,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发现病果及时处理。此外,用多菌灵浸果亦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三)苹果炭疽病炭疽病为世界性病害,我国苹果与梨各产区普遍发生,黄河故道地区受害较重,流行年份常造成严重损失。此病主要在生长季节侵染危害果实与枝梢,果实贮运期间继续危害,影响果品贮运和市场供应。
1.症状接近采收期受侵染的果实,常于贮藏前期显现症状。初期病斑呈针头状褐色小点,果上病斑数不定,随后逐渐发展成大小不一的浅褐色圆形凹斑。病斑通常有同心轮纹,上生许多黑色小点状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条件下,其上产生橙红色、粘粒状的粘孢子团。多数病斑融合成大块不定形病疤,致使果实大部分发病腐烂。结果初期侵染或晚期才浸染的果实经常失水干缩,多数脱落,少数悬挂在枝头成为僵果。
2.病原茵参考芒果炭疽病菌。
3.诊断注意事项参考苹果轮纹病。
4.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上的僵果(特别是幼僵果)、枯枝、病虫枝、果台及落果上越冬,翌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经雨水和昆虫传播侵染危害。因此,每年最初发病果(即发病中心)都在越冬部位附近,后继续传播蔓延。根据日本有关报道,病菌也能侵染刺槐,我国也发现用刺槐作防护林的果园,炭疽病发生早而重。距离苹果园20—50米,特别是20米以内的刺槐和核桃树对发病均有影响。炭疽病菌具被抑侵染的特性。苹果座果后的幼果即可被侵染。北方产区于5月底、6月初进入侵染盛期并一直延续到7月底、8月初,但后期侵染很少;黄河故道地区,苹果座果期早,病菌侵染始于4月底、5月初,遇适宜条件即可进入侵染盛期。苹果炭疽病菌在此地区的浸染时较长,有3个多月之久。但田间发病却较侵染迟得多。北方果区始于7月中下旬左右(不同地区略有差异),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而黄河故道6月初便有发病,7—8月为病害盛发期,病果大量出现腐烂。由此可见,北方果区苹果炭疽病菌主要侵染阶段在7月底,8月初已经结束,而此时果实才开始发病。因而大多数侵染是来自越冬场所的初侵染源造成的。当年发生的再侵染在病害整个危害过程中是次要的。南部苹果区则由于田间病果出现早,虽其主要侵染阶段在7月底以前,但炭疽病菌的侵染源就不一定都来自越冬场所,当年初期陆续发病的病果就造成再浸染的条件,因而增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
贮运期病果均系在田间受侵染发病或未发病带入的,病斑可在贮库内继续发展扩大,并产生分生孢子,但一般其再侵染很少。
5.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①气候条件:病害流行的气候条件是高温、高湿、多雨。病菌的孢子形成、传播及萌发、入侵均需在高湿度且有降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因此7、8月果实近成熟时遇上多而高湿的气候常流行危害。贮运期间温度偏高有利于病果的显症和扩展。
②果实上的多种伤口,特别是日灼伤容易诱发炭疽病的发生。
③苹果不同品种的感病性有所差异。如感病品种有红姣、鸡冠、红玉、小国光、倭锦、凤凰卵、秦冠、大国光等;发病较轻的品种有金冠、白龙、红星、元帅、红魁、黄奎等,而柳玉和祝光则较抗病。
④栽培条件:行株距过密,树龄或树冠较大,偏施速效氮肥(如硫铵、尿素)而枝叶茂密,通风透光不良等情况均易发病。粘土或壤土果园发病重于砂土和盐碱士,因为后者有利于排水,表土干燥,而且肥力较差,树势较弱,枝叶比较稀疏,通风、透光良好。果园地势低洼或近河岸时,雨后容易积水,以及山谷通风不良的果园也有利于发病。
6.防治苹果与梨炭疽病的防治,应以田间防治为主,应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
①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干枯枝、病虫枝、僵果等并及时烧毁,以减少菌源。重病区还可在休眠期喷布一次铲除剂,例如50—100倍五氯酚钠、5—10%不脱酚洗油等。
②合理密植和施肥,注意果园的通风透光,加强果园土、肥、水的管理等减少发病。
③做好早期药剂保护,防止病菌对果实前期的被抑侵染。大面积防治应从5月开始,交替使用50%退菌特600一80O倍液和1:2—3:160—200倍波尔多液4-5次,可获较好防治效果。近年各地试用防腐性杀菌剂如含仲丁胺的保果灵30-40倍液,95%乙磷铝800倍液,64%杀毒矾600倍液,防治效果都好。
④果实套袋。一般在5—6月生理落果后1个月内完成。套袋先喷1次波尔多液,采前1个月去袋以利果面着色。
⑤贮运前严格剔除病果、伤果。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发现病果及时清除。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浸果或喷果可明显减少发病。控制贮运期间的温度,勿使偏高;如能进行低温贮运(0—1℃)则防病效果更佳。
(四)苹果霉心病苹果霉心病又称“心腐病”、“霉腐病”,引起贮运期果实腐烂。危害严重者,果实采收时便大量发病。红星、元帅、金冠等品种常被为害。贮藏1个月,感病品种的病果率甚至可达60%以上。除苹果外还为害梨。
1.症状病菌初以墨绿色霉状菌丝体在果实心室内存活,条件合适时,使果心变褐腐烂,后不规则地向果实外缘扩展。通常首先表现症状的部位是梗洼,整个梗洼从下往上变为褐色湿腐斑,其上部边缘呈放射状扩展;稍后,果实胭部也可见到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此时剖开病果,即可看到从果心向外呈不整齐扩展腐烂的病状。病组织及其附近果肉味苦;最后,全果腐烂,不堪食用。
果实在生长后期即可发病,但在外表不易辨认。条件适宜时,病果内的腐烂继续扩展至果面,外部方显症状。
2.病原菌主要为砖格孢属的真菌Alternariasp.,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褐色至暗褐色,分隔,其顶端孔出单生或串生、棍棒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具纵横隔膜,褐色至暗褐色,咀喙短或较短,大小32—58×8—14μm。此外,据报道红粉霉(Trichotheciumroseum(Bull.)Link),镰刀菌(Fusariumspp.)等也能引致霉心病。
3.诊断注意事项由于外表症状不明显,此病较难早期发现。一旦发病,剖开果实,果心褐腐,并多长黑霉状物,但也有少数病果长粉红色或白色的霉状物,则常为红粉霉及镰刀菌。苹果的生理病害虽多,但尚无外表无异常、内部果心发黑长霉的。
4.发病规律病菌在芽中、病僵果或坏死组织上越冬,翌春开始传播,多从萼筒和梗洼处的伤口人侵。田中弥平等(1973)报道,在日本,8月中旬以前红星、元帅等品种不发病,近采收时方可见到病果。但在北京观察的结果表明,6—7月便可发病,甚至造成落果。无明显的重点侵染时期。一般认为花期,尤其是开花前期,病菌侵染苹果稍多于果实期。病菌具被抑侵染特性,通常要到果实生长后期或贮藏期才发病,继续霉烂。在贮库中无再侵染。
5.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①品种抗病性。红星、红冠最感病,金冠、元帅次之,小国光不感病。
②萼口的开闭和萼筒的长短。萼筒是否开放、开放时间的早晚及程度有重要影响。凡萼口开张率高、萼筒长与果心相连的品种发病重;小国光萼口开张率低、萼筒短与果心相隔远,表现抗病。
③地势低,果园潮湿,树势衰弱,抗病性低。
6.防治生长期间喷布杀菌剂对病害防治无明显效果,迄今尚无有效防治方法。利用芽孢杆菌(Bacillussp.)在花期喷布进行生物防治的效果不理想。据北京农业大学生防室(1986)报道,在7—8月喷布纤维素500倍液(保温剂)加50%多菌灵1000倍液3—4次的试验结果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混合使用的效果优于单用杀菌剂,值得进一步试验。
控制贮库或果窑温、湿度也是必须注意的环节,最好保持在1—2℃。
(五)苹果青、绿霉病苹果与梨的青、绿霉病又称“水烂”,分布极为普遍,是其贮运中最严重的烂果病害之一,尤以塑料袋装贮藏的为多。除苹果与梨外,还可为害葡萄等多种水果。各地贮存的苹果病果率一般为5—10%,严重者可高达70%。
1.症状果实上病斑呈黄白色水渍状圆斑,表面凹陷,果肉软腐,呈圆锥状向果心扩展。温度较高时,病斑发展十分迅速,发病十余天后全果即腐烂。空气潮湿的条件下,病斑表面长出小疣状霉粒,青霉菌初白色,后变为蓝绿色,表面覆有一层青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实体。腐烂的果肉有霉味;绿霉菌的分生孢子层为污绿色,并散发出一种芳香味。
2.病原菌青、绿霉病菌均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真菌。青霉病病原菌(PenicilliumexpansumLink):分生孢于梗直立,有分隔,无色,顶端3次分枝,帚状,产孢细胞瓶粳型,分生孢子串生,无色单胞,球形或扁球形,2.9—5.6×1.9—2.4μm;绿霉病的病原菌(P.digitatumSacc.)参考柑桔绿霉菌。武予清(1988)报道河南省卢氏地方的苹果青霉病,病原菌为P.cyclopiumWestling其菌落绒状,粉层厚,暗藏绿色,背面橙黄褐色,明显的白色边缘宽达1—1.5μm,帚状分枝不对称,分生孢子多呈近球形。
3.诊断注意事项参考柑桔青、绿霉病,病果症状初期与褐腐病颇相似,但病原菌的子实体完全不同。
4.发病规律病菌分生孢子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各处广泛分布,主要经伤口:刺伤、碰压伤、病虫伤等伤口侵人果实,但有时也能从皮孔、果面的自然小裂缝、萼凹及果柄处人侵,不过发病较慢。贮运期间主要行接触传播、震动传播,菌丝体进入果肉后,能分泌酶分解细胞壁的果胶层,使细胞互相离析而呈软腐症状。绿霉病在贮藏初期或后期库温、窖温较高时,危害严重,冬季低温时则较少发生;青霉病则恰相反。
5.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参考柑桔青、绿霉病。
6.防治首先,采收、分级、包装和运输过程中要尽量防止伤口。人库或入窖前,严格剔除各种病伤果。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清除病果,防止病害蔓延。
其次,贮库、果窖及果筐使用前,用硫磺熏蒸消毒,每百立方米容积用量为2—2.5公斤硫磺粉。
再者,入库入窖后注意控制温度,最好保持在0—4℃。目前我国除大城市和口岸发展冷库和气调冷藏外,在西北苹果产区还大力推广通气窑洞的简易气调贮藏,即将挑选后的苹果放在带有硅窗的塑料帐内,贮藏在窑洞中,贮藏100天后,果实腐烂和损耗一般仅1.5—3%。经测定塑料帐内的温湿度和气体组成均可得到适当的控制(温度0—2℃,相对湿度90—95%,O2含量3一5%,CO2含量10—15%)。
(六)苹果煤污病本病又名“蝇粪病”,是常见的一种果面污损病害,只限于果皮上寄生而不危害果肉,但影响果品外观而造成经济损失。除苹果外,还危害梨、杏等果实。
1.症状患病果实上出现黑色圆形的成群污点,外观很象苍蝇粪点。黑点集中斑直径约0.3—0.8cm,黑点数量约8—50个或更多。单个黑点直径0.2—0.4mm,通常彼此分开,但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可发现黑点互相间有l根细的丝状物相连结。
2.病原菌该菌Leptothyriumpomi(Mont.etFr.)Sacc.属半知菌亚门腔孢
纲。分生孢子器半球形,圆形或椭圆形,小而黑色,发亮,分散于寄主表面,盾状,器壁碳质,暗褐色,内部组织不胶化,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形至镰刀形。
3.诊断注意事项本菌常与垢斑病菌一起混生。二者均仅限于果皮,采收前后其分生孢子器均不易充分成熟。症状的区分方法是蝇粪病的病斑彼此分开,小黑粒状的分生孢子器肉眼看是分散的,比垢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大;垢斑病菌的小黑粒状分生孢子器成小片密集,肉眼看其病斑呈一小片模糊的淡黑色。
4.发病规律、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及防治参考苹果垢斑病。
(七)苹果垢斑病本病亦是苹果上一种常见的果面污损病害,不危害果肉,仅影响果实外观,从而降低其商品价值。
1.症状病果表面初生褐色至橄榄色的近圆形垢斑,直径约0.5—1cm,常合并成大块不定形病斑。稍后病部形成暗绿色至淡黑色、肉眼不易觉察的菌丝层,后期病斑上产生细小的黑色点,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由于病菌只在果皮上寄生,故可用人工擦除。
2.病原菌参考芒果垢斑病菌。
3.诊断注意事项此病症状特殊,不难识别,病斑下面的果肉洁白完好。
4.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拟厚壁孢子在苹果及其他野生寄主如树、榆树、枫树、山楂等的枝条上越冬,苹果果实生长期间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危害苹果,进行再浸染。贮运中继续扩大蔓延。
5.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①适于发病的条件为5一6月及早秋凉爽又潮湿的夭气。
②发病最适温度为18.3℃,在29.4℃时病菌停止生长。
③接近果实采收期,若气候仍暖而干燥,通常不发病或病情轻微。
④低洼排水不良,枝叶过密,通风不好的果园有利于发病。
6.防治
①搞好果园排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在低洼地及河滩处建立果园,降低果园湿渡,提高温度可抑制发病。
②果园四周及内部不宜有野生寄主,以减少越冬菌源。
③结合防治其他病虫进行化学保护,不需要单独的药剂防治。通常喷布波尔多液便有效。
(八)苹果生理病害
1.褐烫病苹果褐烫病又名“虎皮病”,是我国苹果贮藏后期常发生的一种病害,有时。病果率可达10%以上,造成很大损失。
初期病部果皮呈不明显、不整齐的淡黄色斑块,像一般挤压伤,后色泽变深,病部稍凹陷且起伏不平。病果的果肉组织变绵,并带有酒味。严重时,病部表皮可成片撕下,皮下数层细胞变为褐色。有的病果一开始即显著变褐,病部略凹陷,呈于缩状,病组织较坚实,果皮也不易剥离。病斑以不着色的果实阴面较多,仅严重时才扩及阳面。病果失去正常风味,且易腐败。品种“国光”“印度”“青香蕉”均易发病。
主要诱因是果实采收过早,运输及贮藏前期呼吸代谢过旺;其次则由于贮藏后期的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果品呼吸后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积累过多,使果实中毒。Hulin等(1968)报道主要与果实皮层组织中α-法尼烯的生成及其氧化物共轭三烯的累积有关。
防治褐烫病的关键在于适期采收。近些年,“国光”发病较多的主因是采收过早,因此应强调适期采收,特别对易感病的品种。果实生长后期如遇多雨天气,造成果园积水,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止贮藏后期温度升高,并注意贮库和果窑的通风。果箱内果实要摆布均匀,不宜过度密集,如冷库贮藏,果实出库时应逐渐升温,以免温度骤变而引起发病。近几年河北省生产一种50%虎皮灵乳剂,据报道使用2000—4O00ppm浸泡苹果,晾干后装箱,防治效果较好。用上海生产的BX-1型特种保鲜纸包果处理,可与虎皮灵浸果一样,有明显效果,该保鲜纸合一定量蜡质可减少水分蒸发。
2.苦痘病又称“苦陷病”,是贮藏前期常发生的生理病害,实际上是苹果近熟期和贮藏初期发生的。病果的皮下果肉组织首先变褐,并干缩呈海绵状,外表不易辨认。病部以皮孔为中心的果皮,在红色品种上呈暗红色,黄色和绿色品种上则里暗绿色,病斑近圆形,四周有深红色和黄绿色晕圈。随后,病部干缩下陷,变成暗褐色。病斑直径一般为2—4mm,也有大至1cm的。剖开病部,可见皮下的坏死果向组织呈半圆形或圆锥形,深度为2—3mm或更深,坏死组织也可发生于果肉深处,食之有苦味。果上的病斑数随发病程度而变化,可从3—5个直至60—70个,其分布以果顶及下胴部为多。贮藏后期,病都被腐生菌为害而变色腐烂。“国光”、“青香蕉”较感病。
关于苦痘病的病因有很多解释,其中主要认为由于生理缺钙。1989年湛有光等在陕西省研究结果,认为是氮、钙营养失调所致,与C.B.Shiel的意见一致。无论是果皮或果肉,病情越重,氮/钙比值越大;而健、病果肉中的氮/钙比值差异尤为悬殊。凡修剪过量、营养生长过旺、初结果树、结果量少而果个大的树,以及氮肥施用过多、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均较重。据国外报道,果实生长初期的丙酮酸激酶活性与贮藏后发病成正相关,故可提前预测。
防治主要应围绕降低氮/钙比值入手。钙含量的浓度高于110ppm,呼吸不明显加快。首先,科学施肥,逐步推广果树营养诊断技术,结合根外补施钙肥。其次,合理修剪,避免枝条旺长或过度修剪,注意果园排水,保持树势中庸。再其次,果实发育的中后期,喷施0.8%硝酸钙液和0.5%氯化钙液4-7次,先后间隔20天。红色苹果品种喷施硝酸钙液会抑制着色,延迟成熟,可用氯化钙。这两种钙盐在气温高于21℃时,如浓度过高易发生药害而灼伤叶片,应加注意。但单一喷施钙溶液,有些地方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喷施波尔多液,对控制早期落叶病有一定效果。叶片若提前脱落,会使果实暴露在阳光下,易受日灼,增加发病。
3.水心病水心病又名“蜜果病”。在高纬度、高海拔、日夜温差较大的果区,如陕西渭化和延安地区的元帅系及一些晚熟苹果上危害十分严重。病果率一般为30%以上,对果品的质量影响很大,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病害。
病果内部组织的细胞间隙充满细胞液而呈水渍状,病部果肉的质地较坚硬而呈半透明。通常以果心及其附近较多,但也有发生于果实维管束四周和果肉的任何部位的。轻病果在外表不易识别,必须剖开后才能见到症状,而重病果的水渍状斑可一直扩展到果面。病果由于细胞间隙充水而比重大,病组织合酸量,特别是苹果酸的含量较低,并有醇的积累,味稍甜,同时略带酒味。后期,病组织败坏变为褐色。
关于致病的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病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中有山梨醇存在。山梨醇是叶片光合作用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进入果实后即转变为果糖,并不积累,可见水心病的发生与果实正常代谢的紊乱有关。另外,对病果所含矿物质分析的结果也指出其含钙量异常低,同时高氮低钙会加重发病。因此,认为水心病可能是由于山梨醇的积累,钙、氮不平衡而引起的病害。
延迟采收、初结果树、直接曝晒在日光下,以及近成熟期昼夜温差较大地区的果园均易发病。轻病果在贮藏期内(尤其是低温存放)有可能得到恢复。
施肥试验证明,单施氮肥,特别是单施铵态氮的病果率最高;在氮肥基础上,增施磷肥可显著减轻发病。但在氮、磷肥的基础上,再增施钾肥却不能进一步控制发病。施用复合肥料(用硝酸分解磷矿物,再加硫酸钾制成,内含硝态氮13.74%,五氧化二磷9.45%,氧化钾9.18%)的病情比单施单体氮、磷、钾混合肥者轻。喷布比久(二甲胺琥珀酸,或称B9)也能降低病果率。如果施用复合肥再配合喷布比久,则病害最轻。据推测,复合肥可能改善果树对钙素的吸收、运转和分配,而比久的效果则在抑制树体营养生长和延迟果实的成熟。
一般认为增施磷肥,不施或少施铵态氮肥,采前2个月喷布1000PPm比久可防治苹果水心病。
4.红玉斑点病红玉斑点病以“红玉”苹果发生较多,是该苹果贮藏期间极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尤其在陕西渭北较为严重。
此病虽然在采前即可发生,但主要危害却在贮藏期间。病果以皮孔为中心发展成为暗褐色至黑色、圆形或近圆形略微凹陷的斑点,病斑边缘清晰,直径约1—8mm。病斑只限于果皮,而不涉及果肉组织。后期,病果易受各种腐生菌、弱寄生菌第二次危害而腐烂。薄皮品种较易受害,除“红玉”外,“黄龙”也发病。
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有的认为是乙烯中毒引起;有的认为由于降雨和灌溉过多,早期落叶或昼夜温差过大等因素使果树吸水过多,而蒸发量较少,导致果实细胞水分过多造成;还有人认为是甲醛和氮对果实的毒害;贮藏温度过高,果肉内酸度降低所致。
防治方法可从防止早期落叶及长期积水着手,同时不要采收过早;不同成熟期的品种不宜混合贮藏;降低贮库和果窑的温度(以0—4℃为佳),搞好通风;如能进行气调冷藏则可获得很好的防病效果。
(九)国内外苹果果实主要真菌、细菌病害名录
△霉心病Alternariaspp.
曲霉病Aspergillusspp.(包括A.nigervanTiegh.)
焦腐病BotryodiplodiatheobeomaePat.
=DiplodianatalensisPole-Evans
干腐病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deNot
=B.dothiodea(Moug.exFr.)Ces.etdeNot.
△轮纹病B.berengerianaf.sp.piricola(Nose)KoganezawaetSukuma
灰霉病BotrytiscinereaPers.exFr.
黑变病Cladosporiumspp.[包括C.herbarum(Pers.)Link
C.cladosporioides(Fres.)deVaries]
△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
眼腐病Cryptosporiopsiscurvispora(PK.)Gremmen
厚皮性腐败病Endomycopsismali(Lewis)Dekker
镰刀菌果腐病Fusariumspp.
垢斑病Gloeodespomigena(Schw.)Colby
锈病GymnosporangiumyamadaeMiyabe
煤污病Leptothyriumpomi(Mont.etFr.)Sacc.
褐斑病Marssoninamali(P.Henn.)Ito
△褐腐病Moniliniafructigena(Aderh.etRuhl.)Honey
花腐病M.laxa(Aderh.etRuhl.)Honey
毛霉病MucorpiriformisFischer
蛙眼病Neofabraeaperennans(ZelleretChilds)Kienholz
△绿霉病PenicilliumdigitatumSacc.
△青霉病P.expansumLink
猫眼病PhomapomarumThuem.
黑点病PhomopsismaliRoberts
疫病Phytophthoracactorum(Leb.etCohn)Schroet.
疫病P.syringaeKleb.
白粉病Podosphaeraleucotricha(Ell.etEv.)Salm.
软腐病Rhizopusstolonifer(Ehr.exFr.)Vuill.
软腐病R.oryzaeWentetGeerl.
黑腐病SphaeropsismalorumPK.
黑星病SpilocaeapomiFr.
黑斑病StemphyliumcongestumNewton
红粉病Trichotheciumroseum(Bull.)Link
细菌泡斑病Pseudomonassyringaepv.papulans(Rose)Dhanv.
二、梨病害
(一)梨轮纹病梨轮纹病又称“疣皮病”、“粗皮病”,是我国梨树重要病害之一。各产梨省、市均有分布,以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发病较重。在浙江、福建,以日本梨系统受害最重,有些果园,枝干发病率达90%以上,枝干发病后,促使树势早衰;果实受害则造成烂果,并使贮运期间果实大量腐烂。
1.症状主要危害枝干及果实。果实多在近成熟期或贮藏期中发病。
病果初以皮孔为中心发生水渍状、褐色、近圆形的斑点,逐渐扩大而呈暗红色,往往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自病斑中心起逐渐产生许多黑色小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直径一般为5—15mm,容易腐烂,并流出茶褐色的粘液,最后干缩成僵果。
枝干受害,通常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近圆形或不正形的暗褐色病斑,直径约5—15mm。初期病斑隆起呈小疣状,后隆起部的周缘逐渐下陷,成为一个凹陷的圆圈。至第二年,病部生出许多小黑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枝干表面粗糙,最终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开始发生裂缝。
叶片发病,产生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后逐渐变灰白色。有时也生小黑粒状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片早枯早落。
2.病原菌同苹果轮纹病菌。
3.诊断注意事项轮纹病在梨果上产生的轮纹症状因条件不同而异,有时不出现。参考苹果轮纹病。
4.发病规律同苹果轮纹病。
5.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①气候;当气温在20℃以上,相对湿度在75%以上或降雨量一次多达10mm,或连续降雨3—4天时,造成病菌孢子大量散布,病害迅速传播。枝干上病斑的分布常与水滴流动迹象相符,说明病菌的传播和入侵与雨水有很大关系。
②果实染病后在32—36℃时腐烂最快,经5天全部腐烂。
③品种抗病性:日本梨系统的品种一般发病较重,其中以二十世纪、江岛、太白、菊水发病最重,黄蜜、晚三吉、博多青次之,今村秋较抗病。中国白梨系统的秋白梨、鸭梨、早酥梨等发病重,严州雪梨、莱阳梨、三花梨等发病较轻。西洋梨与中国梨的杂交种康德抗病力很强。品种间抗病力的差异与品种皮孔的大小、多少以及组织的结构有关。
④果园施肥不足、树势衰弱、枝干受古丁虫危害较重及果实受吸果夜蛾、蜂、蝇等危害多的均发病严重。
6.防治除种植抗病品种外,其他参考苹果轮纹病。
(二)梨褐腐病梨褐腐病的病症、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等参考苹果褐腐病。
(三)梨青、绿霉病梨青、绿霉病的病症、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等参考苹果青、绿霉病。
(四)梨炭疽病梨炭疽病的病症、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等参考苹果炭疽病。
(五)梨黑斑病梨黑斑病在我国分布普遍,南北梨产区均有发生,以红梨、粗皮梨、苹果梨及日本梨和西洋梨系统等受害较重。
1.症状主要在开花后至采收期发生。危害果实、叶片、叶柄以及新梢。
幼果受害,先在果面生一至数个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稍凹陷的病斑,上生黑色霉状物(病原菌的于实体)。因病健组织发育不一致而果面龟裂,有时裂缝可深达果心,在裂缝里长出黑霉,病果常早落地;成果受害时,往往病斑较大,黑褐色,有时表面微显同心轮纹,被害严重的果实,常由几个病斑愈合成大班,表面生黑霉状子实体。果上病斑在贮运期间仍可扩大发展,并易遭腐生菌第二次侵染,使果实腐烂更严重。
叶片以嫩叶最易受害,病斑近圆形至椭圆形,暗褐色,略显同心轮纹。潮湿时生出黑霉状物。病斑多时融合成片。病叶常畸形早落;成叶发病后病斑较大,直径2cm左右,并同样有轮纹和黑色霉状物。叶柄及新梢上的病斑初呈黑色,椭圆形,稍凹陷,病健交界处常产生裂缝。
2.病原菌该菌AlternariakikuchianaTanaka,异名A.alternata(Fr)Keissl.,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真菌。分生孢子梗暗黄褐色,顶端近无色,单生,数根或数十根丛生在、起,多不分枝,直立或弯曲,基部稍粗,3-5隔膜,40-88×4-6μm,其上串生5—8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孔出,倒棍棒形,倒梨形或卵圆形,淡至暗黄褐色,咀喙短或较短,色淡,长20—23μm,通常仅孢身的1/4至1/3长;孢身具3—5横隔膜和1—3纵隔膜,有时有1斜隔膜,分隔处较缢缩,壁光滑,28—57×10—18μm。
此菌发育适温为25—30℃,最低为10—12℃,最高为36℃。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5一27℃。病菌可分泌专化性的使寄主失去电解质的AK-毒素以及细链格孢菌酮酸和苯乙酸等非专化性毒素。日本西村正阳根据毒素分析也认为A.kikuchiana与A.alternata的毒素是同一类的。
3.诊断注意事项梨果上的黑斑初期容易与炭疽病、轮纹病、黑腐病等混淆,可保温1-2天,黑斑病生出黑色霉状物。
4.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果及病枝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至嫩叶、幼果及新梢上,萌发后经气孔、皮孔入侵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然后在病斑上大量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以6—7月为盛发期。扩展期很短,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室内接种,20小时后即可显现症状。
贮藏期间的病果大多是田间浸染较晚、症状很轻或尚未发病而混进箱筐中去的。若在常温下贮藏可继续接触传播,以伤果易被侵染,但传播速度远低于青霉病、褐腐病。
5.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①通常病害在气温24—28℃时发病较多,12℃以下和36℃以上不发病。多雨高温有利于病害蔓延。南方一般以梅雨季节发病较多。
②树势衰弱、缺肥或偏施氮肥,发病重;低洼潮湿的梨园往往发病较严重。
③品种间发病程度有明显差异。通常,日本梨系统易感病,苹果梨常在叶片上形成大型同心轮纹的斑块,直径达3cm以上,叶缘尤易发生,西洋梨次之,中国梨较抗病。
6.防治主要应于田间控制病害。
①清扫落叶及病果,结合修剪去除病枝,再进行翻耕(深度17cm以上),可清除或减少越冬菌源。
②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梨树抗病力。
③药剂防治:休眠期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喷布一次0.3%五氯酚钠粉剂或波美5°石硫合剂,杀灭枝梢上越冬的病菌。通常花前开始喷第一次药,可喷布200—240倍波尔多液,共喷3—4次,每次间隔20天左右。或可用敌菌丹1000倍液,大福丹800倍液。苯并咪唑类农药无效。对链格孢菌引起的病害,一般认为铜制剂较好。
④贮运前严格剔除病果,实行单果包装。
(六)梨毛霉病由梨形毛霉引起的梨贮藏期烂果是国外一个较重要的冷藏病害。我国尚无报道。由于病菌对许多农药抵抗性较强,使防治增加困难,有必要作一简单介绍。
1.症状受害果上病斑圆形,褐色,水浸状软腐,稍凹陷,上生榄灰色,高耸的毛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实体。
2.病原菌病菌MucorpiriformisFischer,为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真菌。在麦芽汁培养基上20℃时,菌落淡白色至榄褐色,高4.5—7.0mm,有芳香味。在黑暗条件下,孢囊梗分化为高矮二种类型:高的具侧分枝,矮的呈短假单轴分枝;孢子囊淡黑色,直径300—350μm,壁有刺,易潮解;囊轴大小不等,倒卵形或圆柱一椭圆形,梨形或近球形,170—190×15μm。孢囊孢子多数淡灰色,近椭圆形,7—9.5×4—7μm,少数近球形,色较深的孢囊孢子通常产自短的孢囊梗上的孢子囊。无厚垣孢子。异宗配合。接合孢子的樱桃汁培养基上(15℃)形成,壁有不规则的疣(Domsch,Gams,&Anderson)还可侵染苹果。
3.诊断注意事项本病病斑虽类似青、绿霉病或炭疽病,但病菌在病斑上经常长出稀疏、高耸的毛状子实体,上有点点褐霉,不易混淆。
此菌近似大毛霉(Mucormucedo(L.)Fres.),但大毛霉的孢囊孢子较大,长度
常超过10μm。囊轴常呈窄圆柱形,按照Schipper的系统,大毛霉在樱桃汁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有限,扩展较慢。孢囊梗长度均达10μm以上,而梨形毛霉的菌落生长迅速,孢囊梗长度不超过10μm。
4.发病规律病菌分布在土壤中,牛粪、兔粪上,由果柄剪口等伤口侵入果实,贮藏期间行再侵染。
5.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①病菌在5—20℃均可生长和孢子形成,以10—15℃最适,30℃便不能生长。
②冷害、冻害是重要诱因,故此病常发生在冷库贮藏不善的梨或苹果上。
6.防治迄今尚无较好防治方法。一般应该:
①果园卫生。集中烧毁落果以减少土壤内病菌的孢子量。
②避免雨天采收,采收时轻剪轻放,轻装轻卸。
③使用清洁的箩筐纸箱。
④采后用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作果面消毒。
⑤贮藏时维持95%的相对湿度,但不宜湿度饱和。
(七)梨生理病害——鸭梨黑心病近些年对鸭梨大量进行保鲜贮藏以延长其供应期,但在贮藏过程中,梨果常发生黑心现象,值得研究。
一般鸭梨放入0℃冷库贮藏30—50天后就会发病。病变初期可在果心外皮上出现褐色斑块,待褐色逐步扩展到整个果心时,果肉部分会呈现界线不分明的褐变。病果风味变劣,严重影响鸭梨的保鲜贮藏寿命。这种果心的逐步褐变,在外表上通常观察不到症状,故不易察觉。
本病因贮藏时期和条件的不同,可区分为早期黑心病和晚期黑心病二种。前者在入冷库30—50天后发生,初步认为由于贮藏期低温伤害所致;后者通常发生在土窑贮藏条件下,大多出现在翌年春节前后,初步认为可能与果实的自然衰老有关。
对果实中酶的测定结果表明,鸭梨果心变得主要由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增高,促使果心及果肉组织发生氧化褐变反应所引起的。
但按龚云池等(1986)研究,认为钙是影响鸭梨黑心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在叶片及果肉中,钙素含量愈高,黑心病的程度愈轻,甚至不感病。鸭梨健果果肉中钙素含量均达到0.060—0.064%的水平,氮、钙比值为6.8。随着钙素含量的降低及氮钙比值加大,黑心病显著加重。
防治上应在采用冷库贮藏时,进行逐步降温至0℃,可以减轻由于低温伤害引致的早期黑心病。此外,做到适时采收。鸭梨产量很大的河北省,据报道在沧州、石家庄地区一带,适合通风库贮藏的鸭梨应于9月中下旬采收,适于冷库贮藏的鸭梨应于9月7日至9月中旬采收为宜。同时做好及时贮藏并大力改善贮藏条件,以延缓果实衰老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