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矢尖盾蚧

2011/7/14 21:08:24


名称:柑橘矢尖盾蚧
学名: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类属:同翅目盾蚧科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柑橘矢尖盾蚧 分布与危害 可危害柑橘、香橼、柚、龙眼、茶、兰花等多种植物。
矢尖盾蚧主要为害枝梢、叶片及果实,以吸食汁液为害,被害处四周转变成黄绿色,导致叶片卷缩发黄且焦枯凋落,枝条枯死,甚至导致植株死亡,果实不易着色,果小味酸,影响果品质量和产量。 形态特征 雌成虫介壳长2.3-4毫米,宽1-1.2毫米,颜色为紫褐色,周围有白边。前端尖,后端宽,中央有一纵脊,一、二龄若虫的蜕皮壳依次位于前端,橙黄色,介壳质地较硬、略弯曲,形似箭头,故名矢尖蚧。边缘有灰白色蜡质膜,腹部底部垫有白色薄的絮状膜。雌成虫体被褐色介壳保护,长1.1-2.0毫米,宽0.6-1.0毫米,橘橙黄色。胸部长,腹部短。前胸与半胸分节明显,后胸和一、二腹节宽于其他胸、腹各节,边缘膨大突出,4-8节形成末端稍尖硬化的臀板,上有臀叶3对,中间1对较大,凹陷在臀板洼内。雄虫介壳狭长形,由粉白色蜡质絮状物组成,背部有3条纵脊,两侧平行,一龄蜕皮壳位于前端,淡黄色,长1.3-1.6毫米。雄成虫体长0.5毫米,因无口器不为害,翅1对无色透明,翅展1.7毫米,触角10节,眼深红色,交尾器针状。
卵橙黄色,长宽0.2×0.1毫米,不规则椭圆形状。
若虫一龄若虫为游动若虫,体橙黄色,扁平,长0.25毫米,宽0.15毫米,触角7节浅棕色,复眼紫色。口器细长弯曲,腹末有尾毛1对。-龄若虫固定后为椭圆形,黄褐色,触角和胸、腹分布明显,纵脊明显可见,尾毛消失,雌雄可辨(雄的腹部多1节体色较深,头部有细长蜡丝数根)。雌二龄若虫淡黄色,触角及足均消失,体被薄膜包围,一龄若虫蜕皮壳在头部,体长宽1×0.5毫米,体节和臀板明显。雄二龄若虫长卵形,浅褐色,口器细长为体长的2倍,触角及足消失,头、胸部三节和3对臀叶明显。
蛹橘黄色。长0.8毫米,宽0.3毫米,触角分节明显,3对足渐伸展,尾片突出。 发生规律 该虫主要以受精雌成虫和少部分二龄若虫过冬。世代重叠,当春季日均温达到19℃以上时越冬雌成虫开始产卵,秋季日均温17℃以下停止产卵。越冬代产卵最多,二代是最少的。北亚热带橘区在5-9月发生,一年发生2代;中亚热带橘区大概在4-10月发生,年发生2-3代;南亚热带橘区3-11月,年发生3-4代。雌虫完成一代历期63-323天;雄虫一代历期43天。若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7月中旬和9月出现,一般二龄若虫比一龄若虫高峰期晚20天左右。成虫分别在3月下旬、6月下旬和9月上旬盛发,以越冬代成虫高峰期持续5个月以上。果园中若虫数量最多,雄若虫喜群集在叶背和果实背阴面为害,其数量常比雌虫多2-3倍。一代若虫多为害老叶;二、三代若虫为害新梢、幼果。被风吹落的有虫叶片是果园内矢尖蚧传播的主要途径,枝叶果的接触和带虫的苗木、果实、接穗都可以传播。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保持果园适当温湿度,结合修剪,剪除被害枝叶,调节通风透光度,更新树冠,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抵抗力。
(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该虫的天敌有瓢虫、寄生蜂、草蛉、日本方头甲、蜘蛛、捕食螨和寄生菌等,其虫整胸寡节瓢虫、红点唇瓢虫、日本方头甲、晋草蛉和矢尖蚧蚜小蜂、黄金蚜小蜂等天敌有效,避免使用广谱性的药剂。
(3)作观测预报及时防治。
(4)化学防治一、二龄若虫的盛发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可用40%氧化乐果40%水胺硫磷乳油400-5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或50%磷胺或50%杀螟硫磷乳油500倍液,或40%杀扑磷乳油800-1000倍液;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
防治药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