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蜡粉蚧的危害与防治

2011/7/15 13:04:19

名称:堆蜡粉蚧
学名:Nipaecoccus vastator Maskell
类属:属同翅目粉蚧科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果实上的堆蜡粉蚧
堆蜡粉蚧的症状 分布与危害 该类虫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寄主植物较多,除为害荔枝、龙眼外,有些种还能为害柑桔、芒果、枇杷、桃、李、柿、人心果、石榴、茶、肉桂、桑等多种果树,以成虫、若虫取食嫩梢幼叶、叶片、花穗和果实的汁液,严重时影响果株正常生长,引起落花落果;此外,该类害虫分泌的蜜露,易诱发煤烟病。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椭圆形,扁平,黑紫色,长约3毫米。触角及足暗草黄色,角角7节。体四周边缘也较宽短的蜡质突出物。雄成虫黑紫色,体长约1毫米,只一对前翅,半透里,腹末有白色蜡质长尾刺一对。
卵椭圆形,长约0.3毫米,卵囊蜡质绵团状,白白中稍微黄;卵椭圆形,在卵囊内。
若虫体椭圆形,似雌成虫,分节明显。初孵化若虫无蜡粉堆,固定取食后体背及体周开始分泌白色蜡质物,并逐渐增厚。
发生规律 一年可发生4-6代,以幼蚧、成蚧藏匿在被害植物的主干、枝条裂缝等凹陷处越冬。次年天气转暖后恢复活动、取食。雌虫形成蜡质的卵囊,产卵繁殖,卵产在卵囊中,并多行孤雌生殖。若虫孵出后,常以数头至数十头群集在龙眼嫩梢幼芽和果柄上取食为害。第1代若虫盛期于4月上旬,第2代于5月中旬,第3代于7月中旬,第4代于9月上中旬,第5代于10月上中旬,第6代于11月中下旬。每年4-5月、10-11月肿旬虫口密度较大,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 1、实行检疫:防止害虫随苗木调运、嫁接接穗传播。
2、农业防治:结合果树修剪,剪除密集的荫、弱枝和受害严重的枝、叶,以减少虫源。
3、药剂防治:在若虫孵化涌散期和低龄若虫期喷药。采用狂杀蚧800-10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1500-2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或2.5%扑虱蚜1000倍液。
4、生物防治:由于蚧类的天敌较多,注意保护利用原有的天敌,以发挥其自然控制蚧害的作用。 防治药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