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边绿刺蛾的危害与防治

2011/7/15 13:04:46

名称:褐边绿刺蛾
学名:Parasaconsocia
类属:青刺蛾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幼虫图
蛹图 分布与危害 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川、云南等地。
初龄幼虫群栖危害,啮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呈网状,可使叶片透明;三龄以后备食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六龄以后多从叶缘向内蚕食,严重时,能将叶片吃尽,仅剩叶脉。
危害对象:梅花、紫荆、桃花、樱花、海棠、石榴、桂花等花木。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6~18毫米,翅展38--41毫米。触角褐色。雄蛾栉齿状;雌蛾丝状;头顶和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一棕色纵线;腹部黄色;前翅绿色,基部有一褐色大斑,外缘有一灰黄色宽带,宽带间的翅脉及内侧渡状纹暗褐色,并散有暗褐色小点。后翅黄色。前后翅缘毛浅棕色。
(2)卵:椭圆形,扁平光滑,淡黄绿色,长径约1.5毫米。
(3)幼虫:老熟幼虫体粗短,长25~28毫米,一龄时黄色,后变为黄绿色。从中胸到第八腹节各有4个瘤状突起,瘤突上生有黄色刺毛丛,腹部末端有4个瘤突,上密生蓝黑色刺毛。背线绿色,两侧有浓蓝色点线。
(4)蛹:广卵圆形,体长13~16毫米,棕褐色。
(5)虫茧:栗棕色,表面有棕色毛,圆筒形,两端钝平,坚硬,长约15毫米。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第一代成虫5月下旬军6月羽化并产卵,卵数十粒呈鱼鳞状产在叶背上;6月至7月下旬为第一代幼虫危害活动期;8月初第二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至9月第二代幼虫危害,9月中、下旬以后,老熟幼虫人土结茧越冬。蛹期5-6天,成虫寿命2~8灭。成虫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2.黑光灯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3.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保护和引放寄生蜂;用每g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湿条件下防治l~2龄幼虫;紫姬蜂、寄生蝇4.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湿性粉剂等900~1000倍液。此外还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鱼藤酮300~4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500~2000倍液。
2.农业防治:结合整枝、修剪、除草和冬季清园、松土等,清除枝干上、杂草中的越冬虫体,破坏地下的蛹茧,以减少下代的虫源。
3.物理防治:利用成蛾有趋光性的习性,可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在6-8月掌握在盛蛾期,设诱虫灯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在各代幼虫盛孵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洒,或结合防治其他食叶害虫,实行兼治即可。
防治药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