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柏双条天牛
学名:
类属: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危害的症状
天牛科 分布与危害 柏双条天牛(SemanotusbifasciatusMotsch)别名双条衫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国内华北、西北、东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均有发生。该虫是一种钻蛀性害虫,主要为害侧柏等柏科植物,也可为害杉木、松、柳杉等,是国家确定的35种检疫对象之一。为害特点幼虫蛀食植株韧皮部和木质部营养,树干受害后树皮易于剥落。衰弱木被害后,上部即枯死,连续受害便可使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1-17.2mm,雌虫体长10.6-18.5mm,全体密被黄色短绒毛。头,前胸黑色。前胸背面有5个瘤突。鞘翅黑色,有两条棕黄色横带。
卵长2mm,白色,椭圆形。
幼虫初龄幼虫淡红色,老熟幼虫体长22mm,前胸宽4mm,乳白色,圆筒形略扁,前胸背板有4块略呈三角形的黄褐色斑纹。
蛹长20-25mm,淡黄色。
发生规律 发生规律年生1代,少数2年1代,以成虫离地面高2m以下主干边材中,也可以幼虫在枯死木和离地面4-5m高的边材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3月中、下旬开始产卵,下旬幼虫孵化,5月中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内为害,8月下旬在木质蛀道中化蛹,9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进入越冬阶段。成虫羽化后不需补充营养。晴天活动时飞翔力较强。成虫多在14-22时进行交尾产卵,其余时间钻在树皮缝、树洞、伤疤及干基的松土内潜伏不动,不易被发现。雌雄成虫可多次进行交尾,并有边交尾边产卵习性。喜向阳、避风的新修的枝、刚采伐的树干、木桩以及被压木、衰弱木树皮裂缝和伤疤处单产卵1-10粒不等。每头雌虫平均产卵40-60粒,卵期7-14天,自然孵化率很高。
幼虫孵化1-2天后蛀入皮层,蛀入后在木质部表面形成多条不规则的扁平蛀道,或横断树干斜伸,蛀道内充满黄白色粪屑。蛀道最长可达20cm,宽7.5-2cm,深0.4cm。5月中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树干受害后树皮易于剥落。衰弱木被害后,上部即枯死,连续受害便可使整株死亡。8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木质部中蛀成深0.6cm,长3-5cm的蛀道,并在顶端筑1个椭圆形蛹室在内化蛹,蛹期约10天。9月陆续羽化为成虫越冬。2年发生1代的则是第1年发生滞育,以幼虫在木质部边材的虫道内越冬,到第2年秋完成世代发育,以成虫越冬,形成2年1代。其虫体一般比1年1代的大。
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防止该虫传播蔓延。
(2)加强林木管理。
及时伐除虫害木、衰弱木、濒死木、枯死木,集中处理杀死幼虫和成虫,并捡净林内枝桠。
3月初至4月底,利用直径5cm以上,长1.5m的新鲜柏木,去掉枝叶,每10根一堆,放在有虫林间,引诱成虫产卵,于5月底,将皮揭折掉,集中消灭幼虫。
(3)注意保护啄木鸟。棕色小蚂蚁等天敌。
(4)化学防治。
对调运带虫原木采用溴甲烷、硫酰氟或56%磷化铝片剂熏蒸处理。用药量分别为20-30g/m3和12-15g/m3,熏蒸24小时或72小时;或将虫害木浸泡水中1个月以上进行水处理,或将原木剥皮后用细枝条蘸取20%杀灭菊脂乳油20倍液,或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20倍液,或2.5%溴氰菊脂10倍液,插入虫道毒杀害虫。
用绿色威雷、氯氰菊酯胶囊、8%对硫磷乳剂100-200倍液涂干杀卵;或用30%杀锌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喷射树干杀初孵幼虫或侵食韧皮部的幼龄幼虫。 防治药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