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五针松生于亚热带北部大别山中山上部。气候特别是雨量丰富,夏季多云雾,冬季较寒冷。年平均温14-15℃,极端量低温-14.2℃,年降水量1350-1400毫米以上,无霜期212天。土壤为山地棕壤,pH值5-5.5。
目前,该物种仅残存于大别山局部地区,如安徽岳西、湖北罗田等地,多见于海拔800米至1350米的悬崖陡坡、山脊及沟谷两侧的坡地林中,喜欢雨量丰富、夏季多云雾、冬季较寒冷的气候。现存最大的一株,位于安徽鹞落坪保护区的悬崖峭壁上,海拔1020米。
大别山五针松的发育很快,一般树高生长盛期在10年至40年,胸径速生期在15年至45年,而材积量成熟龄则出现在120年之后,轮伐期长,适宜培育大径材。4月开花,次年9月至10月果实成熟。从生长量规律分析,大别山五针松是一个长寿树种,百年以上的大树,仍可持续生长。
濒危物种。仅残存于大别山局部地区。由于大树不多,结果较少,种子又常受松鼠危害,林下虽有不同齿级幼苗、幼树,但多数处于林下或灌木全中,压抑现象严重,生长缓慢, 树形弯曲,急需采取措施。是面临濒危的我国特有珍稀树种之一,1992年10月被列为国家珍稀树种第一批二级保护树种。
2、大别山五针松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在长江中下游海拔700 m以上均可营造用材林。开发研究、推广利用大别山五针松具有广阔的前景。
已在分布集中的岳西县闻坳及南河设立社队林场,开展保护和经营管理工作。今后可建立母树林,加强母树保护及天然幼树、幼苗的抚育管理,并积极做好育苗造林工作。
1990年调查大别山五针松病害时首次发现该病,系一新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人工幼林中,于树冠的中、上部针叶丛中,针叶的先端发病,受害后病部枯死,病健交界处有一暗红色的环圈,翌年春季病部散生略带光泽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在空气湿度大时,自黑点处溢出白色卷须状孢子角。依照现行的分类系统,确定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壳针孢属,分生孢子器初生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多为球形,在培养状态下的分生孢子未见分隔。组织分离时仅在病健交界处分离成功。该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次年5、6月分生孢子器陆续成熟,在雨天或潮湿的条件下溢出白色卷须分生孢子角,分生孢子则随风雨传播。该病主要为害人工幼林,大树尚未见为害。阳坡比阴坡感病重,同一坡向,上部比下部感病重,同一林分林缘比林内重,树冠上部比下部重,山脊,风口处感病重,立地差的比立地好的重。
2、 松赤枯瘸
该病为害最重,感病指数62,发病部位与壳针孢叶枯病相似,症状易混淆。松针受害后为黄色段斑后渐变褐,最后呈灰色或暗灰色,病斑与健康组织间常有暗红色环圈,病斑以上部分往往枯死脱落,病部散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黑点周围灰色,潮湿时吸湿流出的褐色或黑褐色丝状或卷发状的分生孢子角。该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枯斑拟盘多毛孢,分生孢子纺锤形,一般5个细胞,中间3个细胞为褐色,两端细胞无色,顶端有2~3根刚毛。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越冬.次年5月开始侵染松针,7~8月为发病高峰期。该病主要为害幼树,随着树龄的增长发病减轻 同一林分中林缘感病较林内重,树冠上部较下部重。
3、 松叶枯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定植1~3年生的幼树上,病情指数达44,发病时间在7~9月的高温高湿季节。病菌先为害基部针叶,然后向上蔓延,在针叶上形成黄褐色段斑。秋季针叶枯死扭曲不脱落.并在病斑上产生灰褐色绒毛状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棍棒状褐色稍弯,常有2~5个隔膜.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7月开始发病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土层浅薄、幼树生长势差也易发病。
4、 松落针病
本病主要为害老龄针叶,有时也侵染当年生针叶,6~7月在松针上产生退绿的斑点,深秋针叶枯死脱落,并在其上先产生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后产生椭圆形有漆状光泽的黑点即病原菌的子囊果,该病的病原菌为松针散斑壳和乔松散斑壳。
5、 松针锈病
此病主要为害幼树,3~4月在松针上出现沿直线排列的黄褐色斑点即性孢子器,4~5月病斑上出现橙黄色呈扁平舌状的突起物即锈孢子器,锈孢子黄色椭圆形。生长势衰弱的幼树较生长势良好的幼树易于发病,阴坡比阳坡发病重,经营差的比经营好的易发病。
6、 松梢枯病
该病于1992年普遍发生,主要为害幼树的针叶。松针感病后,初产生绿色小点,渐变为红褐色,后枯死并在其上产生圆形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引起松梢枯病的病原菌为松生球壳孢。
7、 松针叶点霉病
仅局部林地发病,一般危害较轻,感病初期针叶上出现退绿色小点,后形成直径lmm左右的小圆斑,中央灰色着生数个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8、 根白腐病
主要发生在根颈部,病部与术质部间有白色薄纸状菌膜,术质部呈海绵状腐朽。子实体多年生略呈覆瓦状相互重叠,菌盖表面黄褐色具同心环纹,菌管白色至淡黄色,层次不明显,只有一层菌管,孢子卵形无色。
9、 根朽病
由密环菌引起的根朽病常在根部长出菌索,秋季在将死亡病株干基部和地面常出现成丛的密环菌子实体。
10 、猝倒病
一般危害较轻。
11、 种实霉烂
此外,大别山五针松冻害也较严重。
大别山五针松自然分布在海拔800—1 400 m的中山地带.散生于针、阔叶树林中,以半阴坡地最多,喜温凉湿润气候和土层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因此.造林地宜选择土壤疏松湿润、空气湿度较大、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轻壤土,海拔700—1 200 m的阴坡、半阴坡。阳坡造林.幼龄期需种植高秆作物,以资庇荫。
造林地精细整理.清除地被杂草,深翻挖大穴,以提高土壤疏松度和肥力.株行距一般为2 m×2 m,或2 m×3 m,每亩定植166—1l1株.头年冬季整地,次年春季2月中旬至3月中旬栽植。选用1年生壮苗,随起随栽,防止失水。栽植时,分层覆土,做到根系舒展、苗正,深度以“黄毛”人土为宜。
大别山五针松幼龄期容易受杂草危害,需进行中耕除草、林粮间作等抚育措施,特别是幼龄阶段需要一定的庇荫。并保持湿润,才有利于生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幼林地间种玉米等高秆作物,作物与幼林根基部距离不少于40 cm,避免作物争水、争肥.影响幼林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