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编号也就是热带气旋的编号。人们之所以要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一方面是因为一个热带气旋常持续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时可能出现几个热带气旋,有了序号,就不会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而,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对每年发生或进入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强度在热带风暴及以上)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近海的热带气旋.当其云系结构和环流清楚时,只要获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为7级及以上的报告.也进行编号。编号由四位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年份.后两位是当年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的序号.如去年第13号台风“杜鹃”,其编号为O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发生的第13个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热带低压和热带扰动均不编号。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O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浏览台风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动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还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词或美丽的传说,如玉兔、悟空等。“杜鹃”这个名字是中国提供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杜鹃花:前一段在我国登陆的“科罗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种树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国提供的,意为绿宝石:“伊布都”是菲律宾提供的名字,意为烟囱或将雨水从屋顶排至水沟的水管。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便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换以新名字。台风命名表最近一次的修改是在2000年台风委员会第33届会议上作出的,该表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一低压区于8月29日清晨在马尼拉以东约1620公里发展成一个热带低气压,初时缓慢向西南偏西移动,其后于8月30日清晨增强为热带风暴,命名为杜鹃,并转向西北偏西移动,当日彷晚进一步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于翌日清晨增强为台风。
台风杜鹃于9月1日穿越巴斯海峡及台湾以南海域,转向西移动直趋华南沿岸地区,在南海北部时,杜鹃曾出现双重眼壁结构,内眼及外眼的直径分别约为20公里及100公里[1]。香港天文台科学主任表示一般都是较强的台风才会有双重眼壁结构,暗示著台风登陆香港或附近时,香港各区的风力会异常猛烈。其中心附近的最高持续风速达每小时175公里,香港天文台一度估计台风杜鹃极可能会登陆香港,加上移速极快,基于危险半圆效应下,天文台特别关注此台风的走势,罕见在发出1号风球时提醒市民注意防风措施台风。台风杜鹃在9月2日清晨时份受强劲副热带高气压的引导下,以时速高达30 km/h的移速,快速逼近香港,香港天文台在早上10时许便发出3号强风信号,如此同时,教育统筹局因应台风杜鹃的中心风力猛烈,于是在3号风球便要求各中小学停课。台风杜鹃在9月2日下午时份急剧移近香港,最后在黄昏时间在广东省惠东县登陆,台风杜鹃登陆后风眼快速被填塞,掠过香港以北时,正面吹袭深圳,但中心风力持续性下降,当进入珠江口时其中心风力已由登陆前的175km/h的台风减弱成约120km/h的台风。
杜鹃于翌日凌晨穿越珠江口,在澳门以北一带登陆并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其后于早上减弱为热带风暴,再于中午减弱为一热带低气压,当日傍晚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减弱为一低压区,并渐渐消散。
当地发布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海上陆上台风警报
中央气象局于2003年8月31日中午12时30分发布海上台风警报,当晚8时30分发布陆上台风警报,杜鹃于9月1日掠过以南海域,其后气象局分别于下午2时30分及下午5时30分解除陆上及海上台风警报,其发布报数达19次。
杜鹃掠过台湾南部期间造成2人死亡、1人失踪及3人受伤,50多万户停电。杜鹃令台湾南部的海陆空交通完全瘫痪,农牧业损失约新台币14.6亿元.
当地发布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九号烈风或暴风增强信号
杜鹃移动快速,而相当强大,路径对香港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香港天文台在杜鹃进入南海前在晚上10时15分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当时杜鹃位于香港以东约770公里,并表示翌日改发三号强风信号。
由于杜鹃从东向西接近香港,香港风势增强得较慢,但香港天文台预料杜鹃会相当接近香港,因此在9月2日的热带气旋警报中表示当日下午早段时间改发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并于10时40分改发三号强风信号,当时杜鹃位于香港以东330公里。由于香港天文台在改发三号强风信号前表示下午改发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因此教育统筹局(现时的教育局)在三号信号发出后便立即宣布全港停课。
随着杜鹃逼近,香港天文台于下午12时20分宣布预料未来两小时内会改发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并于下午2时20分发出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当时杜鹃集结在香港以东约240公里。在八号信号发出后,香港各区风力迅速上升,天气快速转坏,在接近黄昏时已增强至烈风程度。
其后杜鹃于晚间进一步逼近香港,风力增强,因此香港天文台于晚上8时10分改发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当时杜鹃位于香港天文台总部东北偏东约70公里,其后香港转吹西南烈风。
当晚9时左右,杜鹃最接近香港天文台总部,当时杜鹃位于香港天文台总部以北约30公里,其中心密集云区覆盖全香港。天文台曾考虑改发十号飓风信号,但它没预期般直趋香港,加上地形遮档,使香港普遍没有录得飓风,因此十号信号没有发出。
香港广泛地区吹烈风,特别是在新界北部,由烈风程度显著增强至暴风程度,流浮山更间中吹飓风。
在杜鹃的影响下,香港部份地区(香港天文台总部、横澜岛、流浮山、打鼓岭)由9月2日晚上8时至10时录得的最低瞬时平均海平面气压为 976.9 百帕斯卡。
杜鹃移往香港以西后,香港大部份地区转吹西南强风或烈风,香港天文台于晚上10时10分改发八号西南烈风或暴风信号。由于杜鹃迅速减弱和远离,香港风力没有如预期般因风向转变而加强,香港天文台于9月3日清晨1时30分改发三号强风信号,并于同日上午3时20分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
杜鹃的外围雨带为香港带来狂风大骤雨及雷暴。香港天文台在9月2日晚上9时05分发出黄色暴雨警告信号,于翌日早上5时正取消,期间香港大部份地区均录得超过50毫米的雨量,大屿山的雨量更超过90毫米。
在杜鹃的吹袭下,一艘载有四名内地船员的虾艇于西贡对出海面失踪。全港多个地区共有85宗塌树及数宗高空堕物报告,共22人受伤。元朗多处地区停电,约300户居民受影响。香港机场有221班航机取消及139班航机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