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常见灌木 >> 杜鹃 >> 详情显示

杜鹃花科的资料介绍

2011/7/19 21:58:55

杜鹃花科 - 概述

杜鹃花科(Ericaceae)50属,约1300种,主产南非和中国西南及西部,中国有14属,718种。

杜鹃属(Rhododendron)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也是云南八大名花之一,约800种,分布于北温带,中国约470种,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部横断山区,云南有227种,迪庆州有149种。多生长在海拔2500--4300米的亚高山及高山地带。丛温带到寒带的不同植物群落中,都有她们的踪影。有的与某些树种形成固定的植物群落类型,如长苞冷杉――黄怀牡鹃群落(Abies georgei, R.wardii Comm.),长苞冷杉――宽钟牡鹃群落(Abies georgei, R.beesianum Comm.),大果红杉――栎叶牡鹃群落(Larix potaninii var. macrocarpa, R. phaeochrysum Comm.)等等;有的则单独成林、成片,如海绵牡鹃(R.aganniphum)纯林及灌丛,平卧怒江牡鹃(R.saluenense var. prostratum)垫状灌丛,腋花牡鹃(R.racemosum)灌丛,等等;成为地方天然风景的组分,也是地方独特的风景旅游资源。本属植物多为小乔木或灌木。花色各异,红、紫、黄、白、粉,有些种类兼有各种颜色,有些则在同一种颜色内呈现多种深浅变化。形态大小悬殊,有的却高达10余米。被称为世界杜鹃花之王的大树杜鹃(R.prostra var.giganteum)和世界杜鹃花中也叶片最大的凸尖杜鹃(R.sinogrande)皆产于云南。

杜鹃花是各族群众喜爱的野生花卉。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维西大宝山一带方圆十公里的傈傈、维西、普米、白、彝等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们,从海拔低除聚到山顶,对歌跳舞、谈情说爱,姑娘们采撷沿途盛开的各色杜鹃花,装扮自己。

杜鹃属许多种类的叶有浓郁的芳香味,是宝贵的香料植物资源。如毛喉杜鹃(R. cephalanthum)、密枝杜鹃(R.fastigiatum)、樱草杜鹃(R. primueaeflorum)等等。其中樱草杜鹃还可以作藏药。高山湖畔有一种奇特的“杜鹃醉鱼 ”现象,十由于亮叶杜鹃(R.vernicosum)的大量花瓣坠落水中,使鱼麻醉昏迷所致。大白花杜鹃(R.decorum)的花冠,滇中一带的群众将它当蔬菜食用。

同科岩须属(Cassiope)植物,是一类生长于高山及亚高山灌丛、草甸的常绿垫状小灌木,多开白色钟状小花,密集成片,赏心悦目。此外,吊钟花属(Enkianthus)也有观赏价值。白株树属(Canltheria)的一些种可提芳香油或作药用。

杜鹃花科 - 形态描述

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较大的1科,木本植物,大多常绿,少数落叶,陆生或附生。不具托叶。叶互生或轮生(中国不产),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花两性,辐射对称或略微两侧对称,单生或通常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花序;花萼通常5裂,宿存;花冠通常鲜艳合瓣(稀离瓣),5裂或4~6~8裂;雄蕊为花冠裂片数的2倍,稀同数或更多,1轮、稀2轮排列,花丝分离,花药2室,背部有时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内向顶孔开裂,稀纵长缝裂,花粉粒为四分体;通常有泌蜜的花盘;子房上位或下位,4~5室,稀6~20室,中轴胎座,花柱单一,柱头头状,有粘性且突出于花药之上。蒴果、浆果或核果。种子小,锯屑状或小粒状,胚圆柱形,胚乳丰富。本科植物普遍出现内生菌根,即由藻菌纲的一些真菌侵入根毛所形成的一种结构,菌丝体可达内皮层。这种真菌和高等植物的共生现象,常常成为杜鹃花科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本科染色体数目 x=11,12,13,24,26,36,44,而以x=12,13为常见。

杜鹃花科 - 地理分布

本科所含属、种数各分类学家划分的差异甚大,有划分为50属1350种;也有划分为125属3500种。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也位于热带山区,少数环北极或北极分布,极少分布在非洲和大洋洲。中国有17属 650种左右,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以云南、四川、西藏最为丰富。中国无特有属,但多特有种。

本科植物大多适应于气候温凉、空气湿润、土壤偏酸的生境,极少也生长于石灰岩地区,在全世界许多具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地方往往成片生长,组成植被的优势成分,形成一定范围内的特殊景观,如以本科植物占据灌木层优势的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冰沼植被;欧洲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本科植物多生于山地森林,兼有陆生和附生,相当多的种类分布树线以上,形成高山植被,少数种类在低海拔地区,有些生于近海地方或附生于红树林。由于本科中许多植物的喜阳生态和对贫瘠、酸性或缺乏土壤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常成为先锋植物或构成向阳地方、火烧迹地的次生植被。

杜鹃花科 - 化学成分

本科的化学成分可分为4类:①多酚类化合物和丹宁,普遍存在的是白花色苷(leucoanthocyanin)、黄酮醇(flavonol)、儿茶酸(catechin)、没食子鞣质 (gallo-tannis)、逆没食子鞣质 (ellagitannin) 、 缩合鞣质(condensedtannis)等;②三萜类化合物,如游离的熊果酸(ursolic acid);③二萜类化合物,是本科为人熟知的有毒成分,常见毒素有木藜芦毒素-Ⅰ(andromedoto-xin=grayanotoxin-Ⅰ) 、去乙酰基梫木毒素 ( desa-cetylandromedotoxin=graynotoxin-Ⅲ)、去乙酰基脱水梫木毒素(desacetylanhydroandromedotoxin=gray-notoxin-Ⅱ) 等,均存在于杜鹃属、马醉木属、木藜芦属、珍珠花属及 Kalmia、Andromeda、Chamaedaphne、Pernettya等属内, 但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内尚未发现;④在一些植物内含有挥发油。

本科中有不少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如杜鹃属、树萝卜属、吊钟花属等;许多种杜鹃的木材材质致密,可作工艺用材;杜鹃属、白珠树属有些种类可提取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用于医药工业和香料工业。

杜鹃花科 - 常见植物

本科地区常见种有:
杜香 产北欧、中欧、澳大利亚东北部。中国东北产宽叶杜香,生于湿草地或水甸子。为灌木,幼枝密被锈色绒毛,叶狭线形,长1~5厘米,宽1.5~12毫米,下面密被锈绒毛,花白色,花冠5裂,裂片分离。
岩须 生于中国西南部高山。为常绿半灌木,叶覆瓦状排列,披针状长圆形,花单生于叶腋,白色,下垂。在高纬度地区如北美,常见用于庭园观赏。
吊钟花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为落叶或半落叶灌木,叶互生,椭圆形,全缘,聚生枝顶,花下垂,数朵成伞形花序,花冠宽钟状,长1厘米,粉红或红色。观赏植物。

马醉木 分布中国东部。为常绿灌木,叶被针形,聚生枝顶,总状花序数枝簇生枝顶,长8~12厘米,花冠坛状,白色(见彩图)。枝叶或花粉均有毒。同属植物含梫木毒素 (amdromedotoxine)和马醉木毒素(asebotoxin),能引起人、畜中毒。

珍珠花 又误称南烛,广布于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和台湾省,延展中南半岛至东喜马拉雅山。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冠坛状,白色,偏向下。中国本草学书籍记载的古代南烛的原植物为越橘属的乌饭树。

欧石南 分布于地中海地区和欧洲西南部。为灌木或小乔木,叶长3~5毫米,线形,3~4枚轮生,花白色,聚为圆锥花序。根可制烟斗。

越橘 产中国东北北部、东部以及朝鲜、蒙古、苏联、北欧、北美。生于高山针叶林内。为常绿小灌木,有长的地下茎,叶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序短,总状,花冠钟状,白色或淡红色,浆果球形,红色,直径可达1厘米。果酸甜可食,也用制果酱;叶药用,作尿道消毒剂。

植物学家对杜鹃花科的界线和分类系统曾提出过不同的主张。如J.D.胡克(1876)、O.德鲁德(1897)、H.梅尔希奥(1964)、L.沃森(1965)、P.F.史蒂文斯(1971)等人,都提出过不同的分类系统,而由O.德鲁德提出的系统通常为后人所采纳或以此为修订基础,把本科分为4个亚科67属:①杜鹃亚科(Rhododendroideae),含 3个族;②草莓树亚科(Arbutoideae),含3个族;③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含2个族;④欧石南亚科(Ericoi-deae),含2个族。J.D.胡克、J.哈钦森(1925)等人还主张把鹿蹄草科(Pyrolaceae)归在本科内作为鹿蹄草族(Py-roleae) ,近代有人从化学分类的角度也支持这个观点;他们并依据子房下位的特征主张成立越橘科。

本科与山茶科有演化上的关系,但它们之间在植物化学方面却较少相似性。

杜鹃花科 - 所有属

Agapetes.......树萝卜属
Arctous........北极果属
Cassiope.......岩须属
Chamaedaphne...地桂属
Craibiodendron.金叶子属
Diplarche......杉叶杜属
Enkianthus.....吊钟花属
Gaultheria.....白珠树属
Ledum..........杜香属
Leucothoe......木藜芦属
Lyonia.........珍珠花属
Phyllodoce.....松毛翠属
Pieris.........马醉木属
Rhododendron...杜鹃属
Vaccinium......越橘属

杜鹃花科 - 濒危树种

松毛翠

现状 渐危种。本种在中国仅见于吉林长白山和新疆阿尔泰山,分布范围较狭,若不保护,将会在中国消失。
形态特征 常绿矮小灌木,高10-30厘米,多分枝;树皮褐色,片状脱离。叶密生,螺旋状排列,质地硬,线形,长5-10毫米,宽约1毫米,上面深绿色,下面绿色,仅中脉明显,边缘有细锐锯齿,近无柄。花单一或2-5朵生于枝端,具赤褐色腺毛;花梗细长,基部生有3苞片;花萼裂片5,紫红色,有腺毛;花冠钟状或卵状壶形,长约10毫米,粉红色或微紫堇色,5裂;雄蕊10,花药紫色,线形,顶孔开裂;子房5室,花柱与花冠近等长。蒴果近球形,长3-4毫米,5室,在先端成室间开裂;种子细小。
地理分布 分布于吉林长白山与新疆阿尔泰山区,生于海拔1700-2500米的高山上。苏联、蒙古北部、朝鲜、日本以及欧洲、北美也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分布区夏季凉爽,7月平均温8-14℃,冬季酷寒,持续时间长,生长期仅70余天。长白山产区1月平均温-19--23℃;阿尔泰山产区11-3月气温都在-10℃以下,1月平均温-29℃。长白山产区常年多风,多雾,雾日约200-250天,天气多变,飘云降水,雨雾不分,日照时数较少,但晴天光照强度相对比山下部强,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阿尔泰山产区雨量较少,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由于所温低,蒸发弱,湿度较大。长白山产区土壤瘠薄,成土母质和基岩主要是凝灰角砾岩、浮石和火山灰等;而阿尔泰山产区土层较厚,绝大多数为酸性变质岩和花岗岩,山地生草弱灰化土及部分冰沼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两地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5.2-6.9。松毛翠多生长在阴坡和半阴坡,耐湿,也比较喜光。喜酸性土壤和寒湿温凉气候,耐寒力强。花芽在秋末开始形成,至第二年春末夏初继续发育,于6月末开始开花,个别植株开花可迟至8月初。蒴果7至8月成熟。
保护价值 本种在中国分布较狭,成间断分布,对研究植物区系有科学价值。为稀有的常绿小灌木,叶小而密集,暗绿色,花小粉红色或微紫堇色,十分美丽,可驯化为观赏花卉,又是水土保持植物。

保护措施 松毛翠虽生长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但尚无具体保护措施,应加强保护,严防旅游者采折。

牛皮杜鹃

现状 渐危种。本种又名牛皮茶,在中国呈片状分布于东北东部高山上,分布范围狭窄,人为破坏较为严重。
形态特征 常绿小灌木,茎粗,横卧,高10-25厘米,有时可达1米;枝粗枝,灰褐色,具多数黑褐色的鳞片。叶集生枝上部,革质,倒卵状长圆形,稀狭椭圆形,长3-6(-8)厘米,宽1-2.5(-4)厘米,上面绿色,皱纹明显,叶脉凹陷,下面色淡,叶脉明显,全缘,常反卷,两面无毛;叶柄长5-1毫米。花4-7集生于枝端,花梗长约3厘米;花冠直径约3厘米,淡黄色,漏斗状,5裂;雄蕊10,较花冠短;子房长圆形,花柱较雄蕊长。蒴果长圆形,长1-1.5厘米,有锈色毛,成熟时暗褐色,花柱宿存或脱落;种子小,椭圆形,两端有膜质狭翅。 地理分布 分布于辽宁桓仁老秃顶山,吉林长白山、大秃顶山、黑龙江尚志县。生于海拔1300-2400米较湿润的石质山坡和高山冻原。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牛皮杜鹃生于高山岳桦林带至高山冻原带,生长期约70天。产区气候冬季酷寒,1月平均温-19--20℃,夏季凉爽,7月平均温8-14℃,常年多风,年平均风速6-10米/秒;≥8级大风日数可达200天以上;雾日200-250天,日照时数较少;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相对湿度74%。土壤为山地草甸森林土,2100米以上为山地寒漠土(山地苔原土,)pH值5.2-5.4。牛皮杜鹃于8月形成花芽,翌年6月上旬雪尚未融尽花已盛开,果期8月。
保护价值 该种在中国分布甚狭,叶大,光亮,花淡黄色,十分美观,是东北稀有的常绿植物,可驯化为观赏花卉。因生于高山冻原和石质山坡,又是水土保持的好植物,对维持生态平衡起重要的作用。还可作为育种的种质资源。
保护措施 目前仅有一般的保护措施。 栽培要点 目前东北有少数单位正在引种驯化。栽培法参考其它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