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绿化乔木 >> 法桐 >> 详情显示

泡桐大袋蛾

2011/7/15 9:36:39


名称:泡桐大袋蛾
学名:Clania Variegata Sn
类属:鳞翅目袋蛾科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泡桐大袋蛾
泡桐大袋蛾幼虫及护囊剖面
泡桐大袋蛾
泡桐大袋蛾 分布与危害 大袋蛾学名ClaniaVariegataSnellen,属鳞翅目,袋蛾科。别名大蓑蛾、布袋虫、吊包虫。主要寄主有泡桐、法桐、刺槐、杨树、柳树等林木,近年来在河南和安徽等省为害严重。
为害特点幼虫取食泡桐叶片,将叶片食成缺刻孔状,严重时可将叶片食光,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雄成虫体长14-19.5毫米,翅展29-38毫米。体翅灰褐色,翅面前后缘有4-5个半透明斑。雌成虫体长17-22毫米,无翅,蛆状,乳白色。头较小为淡褐色,胸背中央有1条褐色隆脊,后胸腹面及第7腹节后缘密生黄褐色绒毛环,腹内卵粒较明显。
卵长0.7-1毫米,黄色,椭圆形。
幼虫初孵幼虫黄色,略带有斑纹,3龄时可区分雌雄。雌老熟幼虫体长28-37毫米,粗壮,头部赤褐色,头顶有环状斑,胸部背板骨化。雄老熟幼虫体长17-21毫米,头黄褐色,中间有一显著的白色“八”字形纹,胸部灰黄褐色,背侧有2条褐色斑纹,腹部黄褐色,背面有横纹。
蛹雌蛹体长22-30毫米,褐色,头胸附器均消失,枣红色。雄蛹体长17-20毫米,暗褐色。
发生规律 该虫1年发生1代,个别年份,遇有天气干旱,气温偏高且持续期长,大袋蛾有分化2代现象,但第2代幼虫不能越过冬季。幼虫共9龄,以老熟幼虫在袋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5月上旬为化蛹期,5月中下旬成虫选择晴天的9-16时羽化。多在晚8-9时,雌成虫尾部伸出袋口处,释放雌激素,雄成虫飞抵雌虫袋口交尾。将卵产于袋囊内,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在袋囊内停留1-3天后在上午11时至13时从袋囊口吐丝下垂降落叶面,迅速爬行10-15分钟,吐丝织袋,负袋取食叶肉。借风力传播蔓延。袋随虫体增大而增大。7月下旬-8月上、中旬为为害盛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老熟幼虫将袋固定在当年生枝条顶端越冬。大袋蛾多在树冠的下层,靠携虫苗木远距离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天敌种类较多,寄生率较高。有寄生蝇类,白僵菌、绿僵菌以及大袋蛾核多角体病毒等。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抵抗力。营造混交林。
(3)严格检疫,避免从病区引进苗木。
(4)喷洒大袋蛾NPV病毒制剂和Bt乳剂防治。收集大袋蛾干缩僵死的幼虫体,制成大袋蛾多角体病毒(NPV)粗提液,浓度每毫升含多角体4.8×108个,于7月上中旬喷洒树冠,30天后杀虫率达87%以上,使用苏云金杆菌(Bt)乳剂,浓度为25×106ml,于7月上中旬喷洒树冠,30天后杀虫率达80%以上。
(5)化学防治7月上、中旬采用树干基部钻孔注药方法,根据树干粗细确定注药数量,每株树注孔2-10个,每孔打37%巨无敌乳油1:1水溶液2-3ml,37%巨无敌乳油1:1水溶液。
防治药械

相关信息
  • 泡桐大袋蛾 2011-7-15
  • 泡桐蒲瑞大袋蛾防治 2011-1-21
  • 泡桐蒲瑞大袋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012-4-16
  • 泡桐黑痘病 2011-7-15
  • 泡桐炭疽病 2011-7-15
  • 泡桐娇驼跷蝽 2011-7-15
  • 泡桐草履蚧 2011-7-15
  • 泡桐栽培技术 2011-6-01
  • 泡桐丛枝病 2010-12-28
  • 泡桐花 2007-12-06
  • 泡桐属 2007-12-06
  • 泡桐图片 2007-12-06
  • 泡桐种植间距 泡桐密植好吗 泡桐每亩多少棵 2012-4-01
  • 白花泡桐 大果泡桐(图) 2008-5-13
  • 泡桐常见病虫害防治 2011-8-05
  • 如何防治泡桐丛枝病 2011-7-16
  • 泡桐腐烂病 2011-7-15
  • 泡桐网蝽 2011-7-15
  • 泡桐叶甲 2011-7-15
  • 泡桐木橑尺蠖 201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