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柳光肩星天牛
学名: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
类属:鞘翅目天牛科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柳光肩星天牛幼虫
柳光肩星天牛
柳光肩星天牛 分布与危害 光肩星天牛学名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ulsky属鞘翅目,天牛科。别名光肩天牛。可为害杨、柳、榆、糖槭、桑等多种林木,尤以杨、柳受害严重。被害树株枯死或风折,并且被害处易感染病害。
为害特点光肩星天牛幼虫蛀食树干为害,被害树干上留有许多小孔,并且有树液流出,3龄以后蛀入木质部内,蛀成近“S”形或“U”形的坑道,易造成风折。成虫羽化后,啃食叶柄、叶片吸收营养,严重时,导致树体枯死,被害处易感染病害。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22-41毫米,宽8-12毫米;雄虫体长20-29毫米,宽7-10毫米。体黑色,带有光泽。头顶至唇基有1条纵沟。触角鞭状,第三节最长,梗节最小,柄节端部膨大,自第三节起各节基部呈灰蓝色;前胸两侧各有1个刺状突起。鞘翅上长有约20个斑纹,斑纹由不规则的白色绒毛组成,鞘翅基部光滑,肩角内侧有刻点。
卵长5.5-7毫米,由乳白色变为黄色,长椭圆形,两端略弯曲。
幼虫初孵幼虫乳白色。老熟体长约50毫米,淡黄色,头部为褐色,前胸背板有凸字形斑,腹板的主腹片两侧无卵形锈色针突区。
蛹体长30-37毫米,乳白色至黄白色。
发生规律 为害2年生树体的光肩星天牛年生1代,在7-8年生树上危害的多2年1代。一般是以幼虫在坑道内越冬,或以9月中旬以后产出的卵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虫开始取食活动,5月开始在坑道上部筑蛹室,6月为化蛹盛期,蛹期13-24天。
6月-7月为成虫出现盛期,10月中旬停止。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6-15天,啃食杨、柳叶柄、叶片和嫩枝进行补充营养。多在晴天10:00-14:00时活动。
产卵前雌虫咬椭圆形刻槽,卵产于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产卵后分泌粘液以蛀屑堵塞孔口。卵期13-14天,7月上旬为幼虫孵化盛期。
初孵幼虫先摄食刻槽边缘的腐烂变黑部分,逐渐向干枝横向转移,蛀害木质部表层。
该虫喜在有枝条的树干上和疏林寄居。一般林内被害轻,林缘被害重。在立地条件好,生长旺盛的树木上,天牛卵和初孵幼虫容易被挤压死亡,故受害轻。修技抚育可矫正干形,修去不必要的枝权,减轻天牛寄居危害。主要天敌有花绒坚甲和斑啄木鸟。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营造混交林,适当推广刺槐、泡桐、臭椿等树种与柳树进行带状或块状混交,创造不利于光肩星天牛繁殖和扩散的环境。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减少虫害。
(3)用熏蒸法防治幼树上的幼虫,在2m以下的主干上每个排粪孔插入1根磷化锌毒签或1/4片磷化铝,用泥密封。
(4)对于高大的树木,在9月中下旬用内吸剂注射法防治危害韧皮部的低龄幼虫,在树干基部打孔注射40%氧化乐果乳油,每株用原液9-12ml即可。
(5)化学防治在6月中旬、7月上旬成虫期用40%乐果乳油加50%敌敌畏乳油(1:1)1000倍液或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各喷树冠1次。
防治药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