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小檗的资料介绍

2011/7/24 22:24:28

黄皮小檗 - 植物信息

黄皮小檗BerberisxanthophloeaAhrendt
来源:中国植物志第29卷小檗科BERBERIDACEAE小檗属BerberisLinn.
213.黄皮小檗
BerberisxanthophloeaAhrendtinJourn.Bot.Lond.,79(Suppl.):73,1942;etinJourn.Linn.Soc.Bot.57:205,1961;西藏植物志2:128,图39,8-9,1985.

黄皮小檗 -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1-2米,可达3米。老枝暗灰色,圆柱形,无疣点,幼枝淡黄色,稍有光泽;茎刺单生,有时三分叉,圆柱形,长0.5-1.5厘米,与枝同色。叶纸质,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5-6.5厘米,宽0.8-2厘米,先端钝形或圆形,基部楔形,上面绿色,背面初时灰色,微被白粉,后为亮淡绿色,不被白粉,两面中脉和侧脉显著,网脉不显,叶缘平展,全缘;近无柄。圆锥花序具10-45朵花,通常长6-9厘米,可达12厘米,包括总梗长1.5-4厘米,有时可达7厘米,无毛;花序轴有时具叶状苞片;花梗长5-12毫米;苞片长约1.5毫米;花黄色;小苞片卵形,急尖,长1.3-3毫米,宽1-2毫米;萼片2轮,外萼片椭圆形,长3-5毫米,宽2-4毫米,内萼片椭圆状倒卵形,长5-6.5毫米,宽3-3.5毫米;花瓣倒卵形,长3.5-5毫米,宽2.5-4毫米,先端缺裂,基部明显缢缩呈爪,具2枚稍分离的腺体;雄蕊长约3毫米,药隔先端不延伸,平截;胚珠2枚,具短柄。浆果长圆状倒卵形,长7-9毫米,直径5-6毫米,红色,顶端具短宿存花柱,被蓝色霜粉。花期6-7月,果期8-10月。

黄皮小檗 - 地区分布

产于西藏。生于林下、林缘、灌丛中、沟边或河谷阶地。海拔2800-4000米。模式标本采自隆子。

黄皮小檗 - 中医中药

药物名称

药名:黄皮小檗
拼音:HUANGPIXIAOBO
拉丁名:黄皮小檗Berberis xanthophloea Ahrendt
考证:始载于《西藏植物志》

功能药效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小檗科植物黄皮小檗的根。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用于肠胃湿热、腹泻、痢疾、呕吐、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疮疖肿毒。
性味归经:苦,寒。心、肺、肝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一12克。外用:研末或捣敷。
中药化学成分:根含小檗碱1.1%、小檗胺0.63%,还含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及木三花碱。

资源分布:动植物资源分布:西藏东南部。

功效分类:清热药,清热燥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