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栽培技术

2011/7/4 16:44:14

蜈蚣草(Nephrolepiscordwlia)又名圆羊齿。骨碎补科,肾该属。叶形奇特,碧绿而有光泽,四季常青,既可作为室内盆栽观叶植物,又可作为地栽切叶生产,做插花配料,具有生产技术简单、养护方便、栽培年限长、生长势强、价格较高、销路较好的特点。近年来已成为室内布置中最受欢迎的观叶植物和切叶材料之一。
(一)形态特征及品种
多年生草本厮类,株高40厘米~50厘米。地下具根状茎,上有直立的主轴,主轴上发出长的匍匐茎,匍匐茎的短枝上生小块茎,主轴和根状茎上密生技针形鳞片。叶从块茎上生出,丛生,状似羽毛,羽片上有关节,易脱落。孢子囊群着生在叶背叶脉分歧点的上部。
(二)生态习性
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各省有野生。常地生或附生于溪边林下的石缝中或树干上,喜温暖潮湿环境,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0C~22C,能耐一2C的低温。但温室栽培者,冬季温度应不低于8C。自然萌芽力强,生长迅速。栽培时,土壤要求排水良好,富含钙质的沙质壤土。地栽者要做高畦。雨后积水容易烂根导致叶片桔黄脱落。
(三)繁殖方法
常用分株和孢子繁殖,近年已有用组培繁殖者。分株繁殖,全年均可进行,以5~6月为好,此时,母株已搬入荫棚,气温变化较稳定,将母株轻轻剥开,每盆栽2~3丛匍匐枝,栽后放蔽荫处,并浇足水保持潮湿,当根茎上萌出新叶时,再移入半阴处养护。孢子繁殖时,先要选用消毒泥炭或腐叶土,装入播种木框内,然后将收集的肾蕨成熟种子,均匀播于木框内,喷雾保持土面湿润,一般2月后长出孢子体。幼苗生长缓慢,需细心养护。蜈蚣草的组培技术,在世界上正日趋完善,我国近年才刚刚起步,应用于生产尚需进一步摸索。
(四)栽培技术
栽培蜈蚣草不难,但需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夏季高温,每天早晚需喷雾数次,并适当注意通风。盛夏要避免阳光直射,但浇水不宜太多,否则叶片易枯黄脱落。生长期每旬施一次稀释腐熟饼肥水。若要周年生产切叶,温度要保持在20C~30C,新叶就会不断萌发,昼夜温差不宜太大。当温度高于35C或低于15C时,生长受到抑制,越冬温度应保持在5C~10C,否则易受冻害。盆栽作悬挂栽培时,容易干燥,应增加喷雾次数,否则羽片会发生卷边,焦枯现象。
剪鲜叶的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

相关信息
  • 蜈蚣草栽培技术 2011-7-04
  • 蜈蚣草 2011-1-03
  • 家庭无土盆栽蜈蚣草 2011-7-04
  • 蜈蚣草的繁殖及栽培管理技术 2011-1-18
  • 金钟连翘栽培技术 2014-3-11
  • 三白草栽培技术 2014-3-06
  • 海寿花栽培技术 2014-3-06
  • 春兰栽培技术 2014-3-06
  • 缬草栽培技术 2014-2-17
  • 丁香花栽培技术 2014-2-17
  • 水仙花栽培技术 2014-2-17
  • 白头翁栽培技术 2014-2-17
  • 麻楝树栽培技术 2014-2-14
  • “含笑”栽培技术 2014-1-03
  • 山茱萸栽培技术 2013-10-31
  • 地黄栽培技术 2013-10-28
  • 天南星栽培技术 2012-2-21
  • 水杉栽培技术 2011-12-30
  • 狗尾红栽培技术 2011-11-07
  • 长叶茅膏菜栽培技术 20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