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红的温室白粉虱的防治

2011/7/5 13:26:06

温室白粉虱又称白粉虱、小白蛾,是危害花卉的重要害虫之一。据报道,该虫最早在南美发现,经欧洲传入亚洲。在南方白粉虱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越冬,在北方不能在露地过冬,而只能在温室危害,所以又称为湿室白粉虱。
白粉虱危害的植物达84科、249属、几百种之多,主要危害倒挂金钟、一串红、扶桑、五色梅、旱金莲、马蹄莲、洋蝴蝶、瓜叶菊、菊花、大丽花、月季、佛手、万寿菊等。
为害状白粉虱的直接危害是大量的成虫、若虫群集于植株上部幼嫩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使叶片裉绿、变黄、萎蔫直至干枯死亡。此外,其大量分泌蜜露,导致煤污病的严重发生,严重影响观棠价值。同时还可传播病毒病。
形态特征
成虫个体小,体长约1毫米,淡黄色。前后翅大小相似。翅及虫体密被白色蜡粉,故有小白蛾之称。
卵体小,犹如针尖,为长椭圆形。基部一短柄,用于插入叶背的组织中。初产为淡绿色,其上有白色蜡粉,后渐变为褐色,孵化前为黑色。
若虫1龄若虫体扁平,长椭圆形,黄绿色,可缓慢爬行。2龄后3对足退化,虫体紧贴在叶片固定不动,将其口针刺入叶片,营固定生活。蜕皮3次后,4龄若虫即为"假蛹",扁圆形呈盒状,其中心部略高,体表附有长短不一的蜡丝。
生活史及习性南方自然条件下可常年危害,北方仅在温室内终年危害。成虫羽化后1-3天即可交配产卵,每1雌虫可产卵200粒左右。可有性生殖,但孤雌生殖后代均为雄虫。卵多产于寄主嫩叶背面。完成1代的时间约1个月左右。成虫、若虫群集在叶背吸汁液,严重时可造成叶片褪色变黄、枯萎,甚至脱落,进而影响到花不能正常发育。喜在顶部嫩叶产卵,因此白粉虱在植物自上而下的分布为:新产的绿卵、变黑的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白粉虱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平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推动了爬行的机能,开始营造着生活。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由于粉虱世代重叠,在同一时间同一作物上存各虫态,而当前药剂没有对所有虫态皆有效的种类,所以采用化学防治法,必须连续几次用药。可选用的药剂如下:
1)10%扑虱灵乳油(又称灭幼酮、优乐得、来乐得、Appland。有效成份为噻嗪酮buprofezin)1000倍液,对粉虱特效。
2)25%灭螨猛乳油(又名甲基克杀螨)1000倍液对粉虱成虫、卵和若虫皆有效。
3)灭杀毙(即21%增效氰o马乳油)4000倍液。
4)天王星(即联苯菊酯)2.5%乳油5000倍液。
5)灭扫利(即甲氰菊酯)20%乳油2000倍液,连续施用,均有较好效果。
2、物理防治白粉虱对黄色敏感,有强烈趋性,可在温室设内置黄板诱杀成虫。方法是利用废旧的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1×0.2米长条,用油漆涂为橙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油(可使用10号机油少许黄油调匀),每亩设置32-34块,置于行间,当粉虱粘满板面时,需及时重涂粘油,一般可7-10天重涂1次。要防止油滴在作物上造成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