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草黑斑病防治

2011/7/5 13:27:34

黑斑病是红豆草上重要病害,在我国甘肃省静宁、天水等地红豆草上有发生,在新疆还发现其为害野生的西伯利亚岩黄芪(H.austrosibiricum)。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在叶尖、叶缘或沿叶脉形成黑色痞状无光泽的病斑,病斑不规则,常连成片,可达2-10mm×1.5-3.5mm。
病原Diachorellaonobrychidis(DC.:Fr.)Hoehn.称红豆草扁裂腔孢,异名红豆草扁壳霉(Placosphaeriaonobrychidis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生于黑色扁平的子座内,盘状,直径约160-570μm,无孔口,顶部不规则开裂。分生孢子梗无色,圆柱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棱形,顶部延伸出一线。不分枝,细胞质的附属丝。附属丝与孢子间无隔膜,孢子大小约5-7μm×1.6-3μm,附属丝长约2-10μm。有性阶段为(Diachoraonobrychidis(DC.)Muell)。此菌除为害红豆草外,还为害岩黄芪属(Hedysarumspp.),引起黑斑病。
发病特点有待进一步研究。病菌在碎叶片上以及混在种子间进行远距离传播。脱落在田间的病叶,于秋冬之后便可产生有性世代。田间病株残体是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黄土高原及附近地区的气候条件,对该病原菌的生存与繁衍有利。
防治方法目前无有效防治措施,注意播种前精选种子,已发病的田块应尽早刈割利用,减少病害所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