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白粉病防治

2011/7/7 20:07:56

凤仙花白粉病主要为害叶、茎和花。
症状:
凤仙花叶片染病菌丝体生在叶两面,形成白色放射状圆形毡状斑片,后来相互融合形成大片,病斑上布满白粉。秋末,病部产生黑褐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囊壳。茎、花染病产生与叶片类似的症状。近年该病发生普遍,5—9月均可发生,受害严重的造成植株衰弱,叶片变黄提早枯死。
病原菌形态特征:子囊果聚生或散生,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70—lOOpm,壁细胞大,不规则形。附属丝丝状,3—7根,长为子囊果0.2—3.2倍,具隔膜0—3个,比子囊果短的全褐色,比子囊果长的基部褐色,向上颜色渐浅,顶部五色,粗细不均,基部略粗,常与菌丝体交织在一起。子囊1个,椭圆形至卵形,大小60~80X55—67.5(um);子囊孢子8个,椭圆形,大小15~20X10—15(um)。凤仙花科内丝白粉菌子囊果埋生在菌丝中,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大小104.2~173.6um。附属丝丝状,较子囊果直径短,多与菌丝体交织在一起。子囊多个,椭圆形,具柄,大小54—96X21—36(um)。子囊孢子2个,椭圆形,大小15—30X9—15(um)。其分生孢子披针形,基部略细,大小30~66X9—21(um)。
分类属性:凤仙花单囊壳各凤仙花科内丝白粉菌,均属子囊菌门真菌
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发病特点: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残枯枝叶中越冬,翌年夏季产生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雨飞散传播,侵染叶片。发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动态:气温适宜,空气潮湿时,病菌大量繁殖。该病包头7~9月发生、河南5~6月及10—11月发生,浙江多发生在9—10月间。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1)秋季搜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2)精心养护,凤仙花属长日照花卉,每天日照时间12小时以-上,有利于形成花芽,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增强抗病力。(3)发病初期喷洒5%多硫化钡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