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菊茎腐病防治

2011/7/7 20:08:24

万寿菊茎腐病学名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idge&Lafferty,别名万寿菊疫病。该病害是一种重要的病害,在我国常见,为害严重。   症状 苗期、成株均可受害。苗期染病病苗基部初呈水渍状,渐变褐色,造成死苗。成株茎部受害后变为褐色,近地表处皱缩,枯萎。根和种子受侵染,引起腐烂,造成叶片枯萎或全株死亡。   病原 称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属卵菌。菌落均匀,放射状,气生菌丝少,菌丝形态简单。菌丝粗3—6um,膨大体球形至不规则形,孢囊梗不分枝。孢子囊椭圆形,大小34—64    ×17-36(um),顶部平展。游动孢子大小10-13×8—10(um),肾形。藏卵器球形。雄器球形至圆筒形,大小10—15×7—18(um)。卵孢子球形,直径17-27um,壁薄,不满器。   发病特点 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表及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进行初侵染,后病部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到生育后期,病菌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进行越冬。温度和湿度是发病主导因子。温度25—28℃,连阴雨湿度高,易发病;8—9月雨量大为发病高峰期。品种间抗病程度有差异,一般小万寿菊、矮化万寿菊品种、法兰西万寿菊较抗病。非洲型品种最感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提高植株抵抗力,调节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保持适当温湿度,清理病残物,减少病菌。   (2)苗床使用无病菌土壤。病土经灭菌消毒后使用。   (3)选种抗病品种。   (4)化学防治 发病之初喷50%多菌灵10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