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菊枯萎病的危害与防治

2011/7/15 12:41:19

名称:翠菊枯萎病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症状
3. 病原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危害翠菊。 症状 病害学名: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var.callistephii(Beach)Snydre&Hansen.苗期染病叶片变黄萎蔫,根系发生不问程度腐烂。成株染病叶、芽、头状花序萎蔫而主茎长久呈绿色。初发病时叶片变为黄绿色,下部叶片先萎蔫,后根系全部腐烂,造成全株枯死,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病茎基部可见粉红色霉菌,近地表处或土层中较明显,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病在夏季高温地区表现枯萎且严重,而在夏季低温地区则表现为茎腐。
病原 病原称尖镰孢菌翠菊专化型,属半知菌类真菌。在PS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绒状,白色至粉白色。产孢细胞短,单瓶梗,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卵圆形,假头状着生在产孢细胞上,大小5-12.6X2.5-3.6(bt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略弯,两端尖,具隔膜1-6个,多为3个,3-4隔者大小23-56X3-5(/im)。厚垣孢子多,球形,直径6-8tzm,单生、对生或串生。未见有性态。
  发生规律 病菌可在病残体或土壤中存活多年,种子也可携带。病菌在种子萌发后侵入或在病土中通过直接接触寄主及流水、园艺操作传播,从根毛、虫伤、移植伤口等部位侵入根部。27℃病菌发育最好。发病适温20-25℃,12℃以下和32℃以上则发病轻微。
连作、过量施氮、植株生长嫩弱、湿度高、土壤粘重易发病。另红色品种较玫瑰色和紫色品种抗病。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
(2)实行4年以上轮作。
(3)选择高燥地块种植,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氮肥不宜过多,雨后及时排水。
(4)消毒土壤用80%多·福·锌(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每m23-4g稀释600-800倍液淋施或喷雾后晾干即可播种。
(5)种子消毒。30cC水浸湿30分钟后,捞起浸入1%升汞中,在40cC经过30分钟,然后沥干种子,再用冷水洗涤,在室温下干燥备用。也可用0.25%福尔马林液浸种20分钟。
(6)发现病株,及早拔除,烧毁或深埋。并用药剂消毒病穴。
(7)翠菊属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12小时以上利于花芽形成和开花,日照充足可减少发病。
(8)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80%绿亨2号600~800倍液、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300倍液。
防治药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