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天牛的危害与防治

2011/7/15 12:55:45

名称:菊天牛
学名:Phytoecia rufiqentria Gautier
类属:鞘翅目,天牛科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形态特征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菊天牛学名PhytoeciarufiqentriaGautier属鞘翅目,天牛科。别名菊虎、蛀食虫等。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徽、北京、浙江、陕西等省。除为害菊花外,还为害白术、茵陈篙、茵篙、艾纳金等。是为害菊花茎部的主要害虫。
春末下初成虫在接近嫩芽处咬破株茎表皮产卵,咬伤处不久变黑,出现长条形斑纹,茎梢因失水而萎蔫或折断。卵孵化后,幼虫沿茎干向下蛀食,直达根部,为害严重时整株枯萎而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12毫米。圆筒形,头、胸和鞘翅黑色,刻点密聚,触角线状12节。前胸背板中央l卵圆形斑,橙红色,鞘翅上披有灰色绒毛;腹部、足橘红色。雄天牛触角比身体长。
卵长2—3毫米,近孵化时为乳黄色,卵长卵形,两端尖细,表面光滑。
末龄幼虫体长9—10毫米,乳白色至淡黄色,圆柱形,头小;前胸背板近方形,褐色,中央具1白色纵纹。胸足退化,腹部末端圆形,具密集的长刚毛。
蛹为裸蛹,长9—10毫米,浅黄色至黄褐色。腹未具黄褐色刺毛多根。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1代,以幼虫、蛹或成虫潜伏在菊科植物根部越冬,翌年4月成虫开始活动,5月上旬一8月下旬进入幼虫为害期,该虫白天活动,咬破菊茎,产卵于内,经两周卵化,幼虫食进茎心,8月下旬食进根内蛹化,10月羽化并潜入根内越冬。9月后钻入茎内产卵,经孵化出幼虫可钻人茎心,逐渐下移,在根内化成蛹过冬。5至7月为害严重,可使植株失水萎蔫,死亡。末龄幼虫在根茎部越冬或发育成蛹或羽化为成虫越冬。天敌有赤腹茧蜂、姬蜂、肿腿蜂等。
防治方法 (1)成虫发生期,严格进行检查,在早上可进行人工捕杀成虫。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化学防治发生严重时可喷射80%杀螟松乳剂800倍液,可杀死初孵幼虫或以25%DDT300倍液、40%氧化乐果800倍液喷杀,蛀入虫穴内并且封口,毒死害虫。
防治药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