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芍药褐斑病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症状
                  3. 病原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芍药褐斑病                              分布与危害                                    芍药褐斑病又称芍药红斑病、芍药及牡丹轮斑病,是芍药栽培品种上最常见的重要病害。河南洛阳等地发生。该病使芍药叶片早枯,连年发生削弱植株的生长势,植株矮小,花少而小,以致全株枯死,严重影响了切花产量和“白芍”的产量。牡丹也受侵染。                                             症状                                    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枝条、花、果壳等。早春叶片展开即可受到侵染,叶背出现针尖大小的凹陷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直径约5-24mm,叶边缘的病斑多为半圆形。叶片正面病斑上有淡褐色的轮纹,不太明显。病斑相互连接成片,使整个叶片皱缩、枯焦,叶片常破碎。幼茎及枝条上的病斑长椭圆形,红褐色,病斑长3-13mm;叶柄基部或枝干分叉处发病呈黑褐色的溃疡斑,病部容易折断。叶柄上的病斑和茎上的相似;萼片、花瓣上的病斑均为紫红色小斑点。
                              病原                                    褐斑病的病原菌是牡丹枝孢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枝孢菌属。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枝条、果壳等残体上越冬;在南京地区,由于叶片的腐烂,病原菌不能在叶片上越冬。病原菌自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但伤口侵入发病率更高。在自然界,下雨时泥浆的反溅使茎基部产生微伤口,也有利于该病原菌的侵入,叶片等处茸毛的脱落,也可以造成微伤口。潜育期短,一般6天左右,但病斑上子实层的形成时间则很长,大约病斑出现1.5-2个月左右才产生子实层,因此再侵染次数极少。在生长季节该病均可发生。在南京地区,3月下旬开始发病,6-7月份为发病盛期;北京地区则4月底至5月初才开始发病,7-8月份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1、减少侵染来源。秋季割除芍药的地上部分,残茬越短越好,并及时处理病残体。休眠期发病重的地块喷洒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或在早春展叶前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2、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病害的发生。株丛过大要及时分株移栽,栽植密度不要过大,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小气候的湿度;肥水管理要好;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种植圃早春覆盖塑料薄膜,对病残体上越冬菌源的传播起到隔离作用,能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
3、化学防治。在芍药展叶后、开花前,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落花后可交替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1%波尔多液与0.1%多菌灵。7-10天喷1次,雨后重喷。
4、栽培抗病品种,并加强养护管理,保持寄主的抗病性。
                               防治药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