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玫瑰白粉病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症状
                  3. 病原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危害玫瑰。                                             症状                                    发病部位为叶、嫩梢和花,明显的特征是感病部位出现白色粉状物。生长季节感病的叶片出现白色的小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状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连接成片。老叶比较抗病。叶柄及皮、刺上的白粉层很厚,难剥离。花蕾染病时,表面被满白粉,花朵畸形。
                              病原                                    病原为蔷蔽单丝壳菌。
                               发生规律                                    病原菌在芽中越冬,翌年,病菌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露地栽培玫瑰以春季5~6月和秋季9~10月发生较多,温室栽培可周年发生。当室温为2~5℃以上时,便可发生白粉病;夜间温度较低(15~16℃)、湿度较高(90%~99%)、白天气温高(23~27C)、湿度较低(40%~70%)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小叶、无毛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族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品种均易感病。
                              防治方法                                    预防方法
1、改善种植条件,温室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
2、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浸染源。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
                               防治药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