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荷兰菊白粉病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症状
3. 病原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荷兰菊白粉病 分布与危害 严重时叶片扭曲,枯黄脱落,病株发育不良多矮化。 症状 叶片初生浅黄色小斑点,扩大后病叶布满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扭曲,枯黄脱落,病株发育不良多矮化。 病原 菊科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DC.,无性OidiumchrysantheniRabenh。菌丝体叶片两面生,分生孢子桶形至近柱形,串生。闭囊壳扁球形,暗褐色,附属丝菌丝状,90~130微米。子囊10~20个,卵形、矩圆形、椭圆形,20~28微米×14~18微米。子囊孢子2~3个,椭圆形,19~38微米×11~22微米。
发生规律 南方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北方以闭囊壳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放出子囊孢子,气流传播,萌发后直接侵入表皮细胞,以吸器吸收营养。春秋冷凉,湿度大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病叶、病残体烧毁。栽植勿过密,注意通风透光。
2、发病初期喷药,20%三唑酮1500倍液,或47%加瑞农700~8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500倍液,40%达科宁600~700倍液,7~10天1次,连续2~3次。病重时改用40%福星9000倍液,25%敌力脱4000倍液。 防治药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