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黄杨为三峡库区所特有,一种较矮小的常绿灌木,体高一般为15-30厘米,极少高达1米的,3月开花,7月结果。与我们常见的黄杨区别在于:它的叶片较小,叶片的两面没有侧脉,花中的不育雄蕊的形状为长柱状,花的苞片和萼片干后有红棕色线条等。
它也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可作绿篱。由于生长在江滩上,也可以定植在沟边等比较潮湿的地方。
三峡工程竣工后,三峡水库水位最高达到175米,这个水位以下宜昌黄杨将全部被淹没,只有175-300米生长的少量物种不会被淹没,但受到道路兴建、房屋搬迁、开垦荒地、过度放牧、移民的二次开发等间接影响也较大。
宜昌黄杨本身分布地域狭窄,又因三峡工程的修建,目前种群数量极少,已经处于高度濒危,现存野生物种可能在1000株以下。因其长期适应江水涨落,具有较强耐淹性,可筛选为三峡生态恢复物种,所以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据悉,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有较大量引种保存,现正在研究其种群恢复保存。对它的栽培,需要选择疏松,肥沃的砂质土壤或腐殖质土。自2008年12月将濒危植物宜昌黄杨移植至该植物园后,目前成活率达90%以上。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和现存生存环境的影响,宜昌黄杨处于濒危状态,据估计,目前宜昌黄杨的野生资源不超过一千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