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植遗患绿地植物待“瘦身”

2011/8/21 20:02:04

位于北京奥运森林公园东侧的安立路是朝阳区一条重要的景观大道,植被葱茏养眼,车行路上的感觉分外好。初春时节,记者就发现绿化工人除在绿地忙乎浇水、除草、施肥、修剪等工作外,今年还多了项新工作,即对绿地中种植过密地块的植物进行调整,将部分乔灌木移出。据了解,经过前几年大规模的建绿后,很多城市绿地正面临着同样的“瘦身”。
  密植对生长影响大
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市集中建设了一大批绿地。部分绿地由于在建设中单纯追求绿地近期效果,新建的绿地中苗木种植间距安排过密,既提高了绿地建设成本,又不能保证今后各种苗木有正常的生长空间;此外还有些绿地随着树木的不断生长,出现树木间距相对过密现象。
  不仅是北京,这些年,各地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很多城市为提升城市环境还积极引进园博会、花博会、世园会等,为在会展期间展现城市优美的环境,以期达到“立地成景”的效果,仓促间建设的城市绿地普遍存在植物设计过密的现象。记者到各地出差,经常见城市绿地出现这样的情况,植物密密麻麻根本无法正常生长,其间很多植物半死不活甚至干脆枯萎掉,实在大煞风景。
  密植虽能迅速形成景观效果,但由于树木缺乏合理的生长空间,造成通风透光差,树木难以正常生长和形成完整的树冠,植物长势逐渐衰弱,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加大了养护成本。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绿地植物调整成为各地不容回避的问题。
  “瘦身”需统筹安排
北京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处处长杨志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绿地中植物适时进行调整,是保障城市绿地质量所采取的必要养护措施,应该是城市绿地养护管理中的一项常态工作,其意义除了提升绿地质量外,调整出来的苗木还可再利用,能节约建设资金。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本着务实的态度,于2009年2月发布了“对部分城市绿地过密树木进行合理调整”的通知。为防止在具体执行中绿地植物调整出现偏差,北京市制定了相对完备的调整方案。以“现状绿地内应保持树木正常生长的合理间距”为总原则,在确保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及不改变绿地原有结构、布局和植物布置特点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对过密树木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树木正常生长的需要。需要调整的绿地都要提前做好调整设计方案,并请专家进行论证,调整方案要求按照灌木避让乔木、速生树避让慢生树、弱树避让壮树的原则进行,并按批准的设计方案办理树木移植手续。必要时还通过公示对公众说明情况,避免造成误解。对调整出的树木也都妥善利用,并选择最佳时间进行移植,确保成活率。
  警惕绿地调整中的问题
  由于城市绿地对景观效果要求较高,容不得植物慢慢成长,而绿地建设和养护又是个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贯穿于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全过程,保持绿地长期、持久的生态景观效果。在建设时需要充分兼顾绿地的近、中、远期的景观效果,植物材料种类的选择、种植规格、间距都要适度,既要保证新建成绿地的景观效果,又不能刚建成不久就调整,调整频率不能太高。杨志华介绍,北京市的绿地植物一般3年进行一次大调整,行道树5年进行一次调整。
  尽管绿地植物调整本应是绿地管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日常管理不力,常常出现偏差。有些城市建设生态林带时本计划有苗木储备的功能,但在生态林植物调整时,一些人为一己私利移走了林带中的健壮好苗,致使生态林带质量下降;也有些城市新建绿地时追求密植,绿地植物调整时又无章法,巨资建成的绿地成为某些人发财的工具。种种现象的出现使得绿地植物调整在操作层面遇到很多难题,调整工作方案谁有资格把关?又当由哪个部门进行监管?调整出来的植物归属哪个部门?尤其是那些社会化养护的绿地植物又如何调整?只有把这些问题理顺,绿地植物调整才能有章可循,才能不偏离调整的初衷,才能让人为主动调整代替绿地内植物惨烈的自然淘汰,无论留下来的还是移走的树木均能成材成景,在不同的“岗位”上健康成长,发挥生态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