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植物浮岛在景观水体中的应用

2011/9/26 12:34:35

近几年随着发展城市生态理念的深入人心,城市绿化从陆地扩展到水体,以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及景观水池、人工瀑布、叠水等形式出现的水体配以各种水生、湿生植物,使景观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近几年以人工植物浮岛形式开展水体绿化得到快速发展与应用,形成色彩丰富、五彩缤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水体景观,而且具备一定的净化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1植物浮岛技术的概念起源及发展

  植物浮岛技术是利用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浮体,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水面浮岛上,植物在浮岛上生长,营造水上植物景观,并通过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相克机理,消减富氧化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植物浮岛最早是人们利用其进行农业生产的一项技术,最早可追溯到早期中美洲的墨西哥,当地农民利用芦苇编成竹筏子,上铺泥土种植植物;缅甸农民利用湖泊中天然生长的植物根茎聚集起来的浮垫,在上面种植蔬菜等农作物;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人工浮岛作为鱼类的产卵的场所而得到应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随着水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心,创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人工浮岛技术最早在日本发展起来,但由于当时浮岛的载体造价昂贵难以推广。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人工浮岛技术作为生态水处理方法及水体景观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国内生态浮岛技术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在江苏、浙江、上海及云南得到应用。如西湖景区利用水面无土漂浮基质栽培观赏花卉; 云南在滇池草海生态修复工程中应用植物浮岛技术,达到净化水质、清除蓝藻水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改善湖泊自然生态景观生态修复功能。


2植物浮岛所用的植物种类

  浮岛建设选用植物种类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择,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特征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集中。济南因泉水而著称,有着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和良好的园林水体环境,通过浮岛方式种植的水生植物有美人蕉、旱伞草、黄菖蒲、芦苇、花叶芦竹、梭鱼草、再力花、黄花鸢尾、香蒲、千屈菜、水葱,
3植物浮岛的营造与植物配置

3.1植物浮岛的营造

  目前一般选用湿式浮岛的框式类型,该类型浮岛是由一个个浮盆连接而成。每个浮盆由三部分组成。浮盆的外形是圆形的聚乙烯塑料框,中间有一圆形的种植孔,浮体中圆形的为聚苯乙烯泡沫板,镶嵌在塑料框中,种植孔处固定一种植盆。浮岛的形状按照自己的意图组装成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或者组成不规则的弯曲的长带状。浮岛组装好后,可用人力拖到水面上进行固定,在岸边的浮岛一般采用锚钩式或绳索牵拉式进行固定,而湖中心的浮岛采用重物下沉式进行固定。

3.2浮岛植物的配置

  水生植物是人工生物浮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浮岛载体上种植植物时,既要考虑植物在水中的生长状况,还要遵从水生植物景观配置原则。因此,利用浮岛水生植物造景展现艺术的表现,需要充分利用其体形、色彩、线条、质地等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生态图画。

  每年的五月上、中旬,水温上升到适于植物生长的温度时,将在温室中储存的美人蕉、旱伞草、再立花等植物的根部用刀切开,取一完整的芽或幼小的植物体,用海绵缠绕固定在种植盆里。如图(人工植物上盆,植物上盆后外观)

  按照不同组合方式,对植物进行配置,可采用丛植、片植的两种方式营造不同的水上景观。

3.3浮岛植物配置的特点及景观价值

  浮岛植物的配置,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色彩、线条以及姿态来组景、造景的。清澈透明的水色是各种园林水景天然的底色,而水的倒影又为这些景观呈现出另一番情趣,情景交融、相映成趣。平面的水面通过配置各种树形与线条的植物,可增加水的层次,形成一幅自然优美的图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借鉴传统的水生植物的造景手法,以水域形式不同,将浮岛植物归纳为四种基本配置模式。对宽阔水域的浮岛植物配置,以营造浮岛植物群落景观为主,注重远大宏观和连续的效果,主要以量取胜;小面积水域的浮岛植物配置,手法往往较细腻,更注重浮岛植物的单株观赏价值,如姿态、色彩、株高等,适合细细品味;自然河流的浮岛植物配置,河道两岸带状的浮岛植物配置,应根据水体流窄配置浮岛植物;一般选择株高较低的浮岛植物与之协调,且体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只起点缀作用。


4人工植物浮岛应用效果

4.1公园水体应用效果

  映日湖位于泉城公园的中心位置,水面面积7710平方米。湖的西侧与一水溪相连,湖的中心区域有两个湖心岛。湖的北面一大型建筑-荷塘月色。湖心偏西位置有一“S”的生态栈桥横跨湖的两岸。湖与岛的岸边都是岩石或混凝土驳岸,较规整生硬。

  湖的岸边为高大的垂柳、龙爪柳为背景树,有的树干直伸水面,似倒未倒的大乔木更能增加景观层次。湖心岛上除高大的柳树、水杉外,还有白皮松、紫叶李、卫矛等灌木树种及地被植物麦冬,因而在沿湖的岸边及岛的周围做植物浮岛。不仅可以柔化混凝土驳岸,而且绿化美化水体景观。浮岛的组合采用规则式的多边形或圆形。而浮岛植物配置采用丛植、片植的手法,营造出不同的水体景观。如荷塘月色的前面,水生植物的配置以品种丰富的荷花为主,夏日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坐在荷塘上方休息乘凉,阵阵微风吹过,清香袭来,令人心旷神怡。荷塘月色的东侧,靠近梅园的位置,游人不宜亲临水面,在此处大面积浮岛种植芦苇、香蒲,以营造大而连续的景观效果,体现植物的群体美。湖的两岸及岛的四周,采用的浮岛植物有:千屈菜、美人蕉、红叶美人蕉、梭鱼草、黄花鸢尾、再力花、花叶芦竹、旱伞草。植物的种植采用三五成丛的方式,交错配置,使整个水面出现丰富的景观层次,以营造出夏季花开不断的水体景观。当人们在生态栈桥上漫步,就像走在水上大花园中。

4.2城市景观河道应用效果

  玉绣河是泉城公园西侧的河道,2004年泉城公园改造时玉绣河两岸进行了绿化,河道内两岸种植有梓树、大叶女贞、小腊球、紫叶李、红枫、海棠、月季等,地被植物为草坪。在河道的中间利用浮岛种植植物,浮岛的组配形式为弯曲的带状,选用的浮岛植物有黄菖蒲、香蒲、水葱、美人蕉、旱伞草、红叶美人蕉、梭鱼草、千屈菜等。浮岛植物配置,采用片植、丛植。配置时注意植物的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体现节奏与韵律,切忌所有的植物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六顺门桥头的两侧丛植水葱、黄菖蒲即可柔化河道边缘生硬的驳岸,也大大丰富了桥头两侧的乔—灌—草—水生植物配置模式景观。

 人工植物浮岛技术是一项新的绿化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大大丰富了城市园林景观,同时带动了水生植物繁殖苗圃基地的发展,通过济南泉城公园应用,其景观效果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在园博园建设、大明湖综合改造等水体建设中,人工植物浮岛得到进一步应用,为改善城市生态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尚志,杨常安,管秀兰,钱萍.水生植物与水体造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吴彩云,夏宜平.杭州园林水景的水生植物调查及其配置应用.中国园林.2006,1:83-89

[3] 孙世贤.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与设计原则.中国园艺文摘.2009,6:76-77


作者简介

  魏雪莲,1976年生,女,山东临清人,济南泉城公园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引种驯化及景观配置。

  刘淑芹,1964年生,女,山东菏泽人,济南泉城公园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分类及生态。

  巩向艳,1973年生,女,山东济南人,济南泉城公园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