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苗是苗圃业发展的必然,在国外,大规模商品化的容器苗的概念、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相当完善。在我国,苗圃产业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如苗木的生产面积、品种和数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其生产方式不象花卉、草坪业那样与国外的交流直接、频繁,苗圃管理等都仍非常传统,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国苗圃业的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发展容器苗的生产。只有用容器育苗的生产方式,苗圃产业才能实现现代化,也只有用容器苗的生产方式,观赏苗木的质量才能真正有保证。
容器育苗有很多优点:
第一, 容器苗便于管理。根据苗木的生长状况,可随时调节苗木的距离,便于修剪。由于生产介质和环境条件优良,管理精细,苗木规格整齐,适合于机械化操作。集约化程度高,技术水平好,出圃周期缩短,土地利用率提高而使苗圃总体效益大大提高。
第二,便于运输。容器苗可节省田间栽培的起苗包装的时间和费用。
第三,四季均可移栽。移栽后不影响苗木的品质和生长,保持原来的树形,提高绿化景观效果。用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种植,移植成活率高,初期生长量大。容器苗移植基本上没有缓苗期,根系发达且完整无损,初期生长量显著高于裸根苗。移植成活率远远高于裸根苗或带土球的苗,且一年四季均可移栽。
第四,繁殖速度快,苗木生产周期短。容器苗采用人工配制的优良基质,通气、保水、养分状况良好,加上集约管理措施,苗木迅速生长。由于容器苗一般带介质栽植,大大缩短苗木生产和移栽后恢复周期。采用设施栽培时环境条件可以人工调控,生长时间延长,设施条件好的可以周年生产。
第五,改善某些特殊树种的移植表现。对不耐移植和移植难的树种,采用容器苗移植可以显著提高移植成活率。不良立地条件下移植易成活。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采用裸根苗移植难以成活,而采用容器苗移植则成活率提高。
第六,充分利用有限的种子资源。特别是对种子收集难的树种、优良树种或珍惜树种,由于种子数量有限,利用容器育苗能得到较高的出苗率。
第七,苗木品质有保障,有利于品牌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容器苗有利于产品的标准化管理,苗木的质量品质有保障,有利于精品、高等级苗木的生产培育,从而有利于品牌战略依托高品质产品培育名牌。在条件成熟时容器苗可以出口,以出口导向来扩大市场份额。因而,容器栽培技术早已在国外大面积普及推广。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容器栽培也将迅速发展起来,尤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容器栽培将成为一种主要的栽培方式。
容器育苗也有起自己的一些弊端,比如其费用比较高、技术相对高,不能够在广大的中国农民中普及等等。但是容器育苗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农业、林业逐渐科技化的一个发展必然趋势。
容器播种育苗技术是一种具有科技含量的育苗方式。下面对其进行介绍。
容器育苗具有周期短、根系完整,造林成活率高,可延长造林季节、节约用种、管理方便、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和工厂化生产等优点。目前,已在林业生产中推广普及,效果显著。
1 、容器种类及规格。
主要有塑料容器、泥质溶器、蜂窝状容器、硬塑料杯等。容器规格取决于树种、育苗期限、苗木规格、运输条件等,一般直径5~6.5cm,高10~15cm,周围及底部有0.4~0.6cm的小孔,孔间距2~3cm。
2、 配制营养土。
利用森林腐殖土,加入适量有机肥料和少量复合肥,配制成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质轻、透气、持水、保肥的营养土。配制比例:腐殖质30%、黄土4%、沙子10%、腐熟羊粪10%、过磷酸钙0.5%。用1%的硫酸亚铁液均匀喷洒在营养土上后待装杯。
3 、装土、摆杯。
营养土装填前要湿润,含水量10%~15%。手工装土,随装随压实,装到容器口1.5cm左右为止。容器摆放地要选择平坦、灌溉便利的地方,清除杂草、石块,摆放的苗床宽1~1.5m,长度依地形和摆放数量而定,床间留50cm宽的步道,将装填好的容器整齐摆放到苗床上,容器口要平整一致,周围用土填好,容器间空隙用细土填实。
4、 播种。
播种前种子要进行精选、检验、消毒、催芽,将种子均匀地播在容器中央,每袋容器播2~3粒,做到不重播、不漏播。然后覆土,及时喷洒水,覆土后至出苗前要保持湿润,低温干旱地区,宜用塑料薄膜覆盖,以利发芽。
5 、苗期管理。
(1)、 水肥管理。水肥施用量受树种、生长时期、土质类型等因素影响。出苗期幼苗对水分要求严格,应经常保持上层土壤的湿润"苗木旺盛生长期,在加大用水量的同时,每半月喷施质量分数为1.0*10^6~5*10^6的三十烷醇一次,计3~4次,以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提高抗病抗旱能力,并可不施或施其它肥料。速生期后期除控制洒水外,还应喷施1~2次钾肥,促进枝条木质化,防止徒长。
(2)、间苗与除草管理。 直播幼苗出齐后1周,间除过多的幼苗,每个容器保留1~2株健壮苗;同时及时进行补苗,间苗和补苗后立即浇水。除草要做到除草、除小、除0的原则,使容器内、床面和步道上无杂草。
(3)、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防重于治,以防为主的原
则。容器装填基质后宜喷施0.1%~0.3%的硫酸亚铁进行土壤消毒1~2次,而且可降低土壤pH值。苗期每20d左右喷施1次0.2%多菌灵或代森锌液灭菌,同时间喷0.2%左右的敌百虫或敌敌畏液防虫害
6、 出圃。
出圃规格根据树种和培育目的而定,出圃苗必须根系发育完整,苗木长势好,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起苗时应注意营养袋的完整,以保证造林成活率。
容器育苗在造林方面的应用很广,其技术也相对成熟。下面介绍一下在造林过程中容器育苗在林业中的应用技术。
1 、育苗容器的制作方法。
常用的育苗容器有营养杯、营养砖、营养袋、营养篮等。营养袋通常用旧报纸或塑料薄膜粘合而成,高12cm-15cm,直径8cm-10cm,纸袋可做成双层。如果是塑料袋,为了便于排水,下部应打若干孔也可在底部不加粘合形成筒状,可以重复使用2次-3次。稻草泥杯 先将稻草浸软,然后与黄泥或塘泥加水搅拌成泥浆,缠绕在木制模板上,并封上底随即拔出,晒干即成。粘土营养钵用黄粘土70%,营养土30%,捣碎混匀,用水拌成混合土然后用木模或机具制成高10cm,直径5cm、壁厚1cm、底部有个直径1cm孔眼的营养钵,做好晾干即可。营养砖在国内多利用圃地制砖,选择生荒地,腐殖质含量高的沙壤土作制砖圃地,犁耙数次,拣净草根石块,每公顷拌土杂肥45m^3,腐熟猪粪15m^3,过磷酸钙1500kg(最好将肥料混合堆沤30天后再用),加水拌成浆状稀稠要适度,以既能成堆又能流动为度,筑成浆畦。经过1天-2天泥浆稍干后,即可用切砖刀切砖,规格一般为7cm*7cm*15cm,随即在每个砖的中央用木棒压一直径约2cm、深约6cm的小孔,装入营养土后,即可播种。竹篮用竹黄编制成高20cm-25cm,径12cm-15cm的竹篮,按需要可大可小。这种容器最适合培育较大的苗木,治理沙地造林应用较多。
2、 营养土的配制及土壤消毒。
(1)、 营养土配制。营养土的配制有5种方法:
第一种:用泥浆和蛭石的混合物,一般按体积1/1或3/2的比例配制,也有用50%的表土,25%-30%的泥炭及10%-25%蛭石的混合物。
第二种:用黄心土与火烧土各半,加入2%- 3%经过粉碎、腐熟的过磷酸钙,这种营养土,在我国南方一些省用来培育一般树种的苗木。
第三种:用黄泥土30%,火烧土30%,林地表土或腐殖土20%,菌根土10%,细河沙10%混合,每立方米再加入过磷酸钙1kg,混合时如果经过消毒,则应在消毒后再加入菌根土,这种土适用于带有菌根菌的树种如松类等。
第四种:用塘泥60%、草皮灰泥37%、磷肥3%三者混合,在播前半月或1个月配好,使钙磷、镁等肥料充分腐熟,适用于油松播种。
第五种:在河北、山西等省培育油松落叶松所用营养土,主要是由腐殖质土、山地松林土、黄土、猪粪、羊粪、杂肥及化肥、农药等混合而成,一般泥土等粪肥占95%,过磷酸钙或钙、镁磷、钾肥约占1%左右,再加入适量可湿性六六六粉或其他杀菌农药。
(2)、 营养土消毒。
营养土的消毒有2种方法:
第一种:硫酸亚铁消毒法:每50kg营养土用2%硫酸亚铁溶液5kg混合拌匀。
第二种:锰酸钾消毒法:每50kg营养土用0.5%高锰酸钾液 2.50kg混合拌匀。
3 、育苗地选择。
育苗地选择要注意3点:首先要靠近造林地;其次要设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三是选择最好靠近居民点、林业机构及有电力供应的地方。
育苗地的坡向选择要注意做到尽量设在排水良好的平地,或10-3的土坡,不能超过5度,以免引起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在气候寒冷,秋季或冬季易遭西北风危害的北方地区以东南坡向为最好;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则以东南坡、东坡、东北坡为宜。
育苗地的土壤质地,以肥沃疏松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壤土或轻粘壤土为宜。土壤酸碱度:一般阔叶树和多数针叶树宜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育苗,pH4-5 以下,可以施用石灰来矫正。
4、作床。
(1)、 高床。
床面高于步道15cm-25cm,从步道起土覆于床面,床缘呈45度斜坡,适用于降水多、排水不良的粘壤土地区。
(2)、 低床。
床高低于步道15cm-25cm,先将表土拢在中央,以底土筑埂,然后将表土摊平,适用于气候干旱,水源不足的地区。
(3)、 平床。
床的高度与步道平行,或略高于步道。在整好的圃地上,每隔一定宽度和长度各踩出一条步道即可,平床适用于水分条件好、不需灌溉和排水的地方。苗床宽度1m左右,长度依地形确定,一般为10m-20m,床面必须平整,床与床之间留出50cm宽的地,作为步道或排灌渠道。
5、装土及排放。
营养土装入容器内,要装满装实,直立放置在床上,避免倾斜。容器与容器之间要相互挤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