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技术 苗木根系生长

2012/12/7 8:54:22

分布与危害


细菌性软腐病是鸢尾的常见病害,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日本。我国上海、杭州、合肥和青岛等市均有发生。该病病菌寄主范围很广,除鸢尾外,还为害仙客来、风信子、百合及郁金香等多种花卉植物。


症状


球根类鸢尾受害后,新叶先端发黄,不久外面的叶片也发黄,全株立枯。病株根颈部位发生水渍状软腐病,地上部易拔起,球茎糊状腐败,有恶臭味病害发生 在鸢尾时,病株根颈部位发生水渍状软腐,球根糊状腐败,发生恶臭。其他鸢尾受害后,从地下茎扩展到叶和根茎。叶开始位水渍状软腐,污白色到暗绿色立枯,地 上部植株容易拔起。根颈软腐,有恶臭。种植前球根发病时,有似冻伤状水渍斑点,下部变茶褐色,恶臭,具污白色粘渍。轻病球根种后叶先端产生水渍状褐色病 斑,展叶停止,不久全叶变黄,枯死,整个球根腐烂。(你知道文竹的养殖方法吗?)


病原


病原为细菌,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致病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 (Jones) Bergey 和海芋欧文氏菌 E.aroideae (Townsend) Holl引起,均属真细菌目、欧文氏菌属。细菌短杆状,以周生鞭毛运动;为革兰氏阴性反应。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 (Jones) Bergey大小为0.7×2μm;海芋欧文氏菌大小为1.2-3.0μm×0.5-1.0μm。二者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7-30℃,最高温度范围为 32-40℃。能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


发生规律


病菌在土壤和残茬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几个月,在士壤中的病株残体内可长年存活。病菌经伤口侵入,尤其是鸢尾钻心虫的幼虫在幼叶上造成的伤口,或 分根移栽造成的伤口,都有利于细菌的侵入;病害借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6-9月为病害发生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严重,尤其是土壤潮湿时发病 多;种植过密、绿荫覆盖度大的地方球茎易发病;连作地发病严重。德国鸢尾、奥地利鸢尾发病普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种植,选择无病球根繁殖。


(2)在挖掘时及其他农事操作时避免根部受伤。


(3)温室栽培时,要经常更换新土,发现有病株及时拔除,在贮藏期发现有病根及时剔除。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保持适当的温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4)避免连作。


(5)化学防治 病害严重的土壤可用0.5%-1%福尔马林10g/m2进行消毒后再种植,或更换新土后种植;用沸水或70%酒精,或1%硫酸铜液浸渍消毒农用工具。用 0.5%高锰酸钾消毒切花工具。发病初期可用100-150×0.000001的链霉素或链霉素加土霉素(10:1)的混合液进行喷洒,连喷2-3次,效 果较好。 发病后,每月喷洒1次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能控制病害蔓延。


(6)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杀虫剂防治鸢尾钻心虫的危害,减少病害的发生。
影响苗木根系生长的因素

苗木根系的生长没有自然休眠期,条件适宜,可全年生长或随时可由停顿状态迅速过渡到生长状态。其生长势的强弱和生长量的大小,随土壤的温度、水分、通气与树体内营养状况以及其他器官的生长状况而异。


树种不同,开始发根所需的土温很不一致。一般原产温带寒地的落叶苗木需要温度低;而热带亚热带树种所需温度较高。根的生长都有最适温度和上、下限温度。由于土壤不同深度的土温随季节变化,分布在不同土层中的根系活动也不同。据观察,在冬季根系生长缓慢与停止是与当时最低土壤温度相一致的。在低温条件下水的扩散速度变慢,因而影响吸收率;更重要的是在低温条件下,原生质黏性增大,有时完全呈凝胶状态,根的生理活动便减弱。土壤含水量达最大持水量的60^〜80?^时最适宜根系的生长。土壤通气良好条件下的根系密度大、分枝多、须根也多。通气不良时,发根少,生长慢或停止,易引起苗木生长不良和早衰。在一般土壤条件下,其养分状况不至于使根系处于完全不能生长的程度,所以土壤营养一般不成为限制因素,但可影响根系的质量。施用有机肥可促进苗木吸收根的发生,适当增施无机肥料对根系的发育也有好处。如施氮肥通过叶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有机营养和生长激素,以促进发根;磷和微量元素(硼、锰等)对根的生长都有良好的影响。但如果在土壤通气不良的条件下,有些元素会转变成有害的离子(如铁、锰会被还原为二价的铁离子和锰离子),提高了土壤溶液的浓度.,使根受害。另外土壤条件好时,根的总量取决于树体有机养分的多少。叶受害或结实过多,根的生长就受阻碍,即使施肥,一时作用也不大,需要保叶或通过疏果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