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的制作方法 介绍红皮云杉

2012/12/7 8:54:54

假山在园林中造假山始于秦汉。秦汉时的假山从“筑土为山”到“构石为山”。由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山水画对园林创作的影响,唐宋时园林中建造假山之风大盛,出现了专门堆筑假山的能工巧匠。宋徽宗于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建艮岳于汴京(今开封),并命朱力用“花石纲”的名义搜罗江南奇花异石运往汴京。自此民间宅园赏石造山,蔚成风气。造假山的手艺人被称为“山匠”、“花园子”。
明清两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把假山技艺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阶段。明代的计成、张南阳,明清之交的张涟(张南垣),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使假山艺术臻于完善。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均有关于假山的论述。现存的假山名园有苏州的环秀山庄、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扬州的个园和北京北海的静心斋、中南海的静谷等。假山具有多方面的造景功能,如构成园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划分和组织园林空间,布置庭院、驳岸、护坡、挡土,设置自然式花台。还可以与园林建筑、园路、场地和园林植物组合成富于变化的景致,借以减少人工气氛,增添自然生趣,使园林建筑融汇到山水环境中。因此,假山成为表现中国自然山水园的特征之一。
假山艺术最根本的原则是“有真为假,做假成真”。大自然的山水是假山创作的艺术源泉和依据。真山虽好,却难得经常游览。假山布置在住宅附近,作为艺术作品,比真山更为概括、更为精炼,可寓以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魅力。人为的假山又必须力求不露人工的痕迹,令人真假难辨。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一脉相承的假山,贵在似真非真,虽假犹真,耐人寻味。假山的主要理法有相地布局(即选择和结合环境条件确定山水的间架和山水形势),混假于真;宾主分明;兼顾三远(宋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依皴合山。
按照水脉和山石的自然皴纹,将零碎的山石材料堆砌成为有整体感和一定类型的假山,使之远观有“势”,近看有“质”和对比衬托,包括大小、曲直、收放、明晦、起伏、虚实、寂喧、幽旷、浓淡、向背、险夷等。在工程结构方面主要技术是要求有稳固耐久的基础,递层而起,石间互咬,等分平衡,达到“其状可骇,万无一失”的效果。假山按材料可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问的山(土多称土山戴石,石多称石山戴土);按施工方式可分为筑山(版筑土山)、掇山(用山石掇合成山)、凿山(开凿自然岩石成山)和塑山(传统是用石灰浆塑成的,现代是用水泥、砖、钢丝网等塑成的假山,见岭南庭园);按在园林中的位置和用途可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内山、壁山和兽山。假山的组合形态分为山体和水体。山体包括峰、峦、顶、岭、谷、壑、岗、壁、岩、岫、洞、坞、麓、台、磴道和栈道;水体包括泉、瀑、潭、溪、涧、池、矶和汀石等。山水宜结合一体,才相得益彰。


红皮云杉的特点


 


白音敖包保护区范围内的红皮云杉朴。多为纯林,呈群团状分布,其树干高大,尖塔状。墨绿色常绿苦r叶。这片云杉原为兴安落叶松一红皮云杉一燕北油松混交林,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浑善达克沙地的侵袭,大约在二、三百年以前,落叶松和油松衰落,逐渐被适应沙地生长的优势树种一红皮云杉所取代,形成了纯云杉林群落。


目前,在白音敖包主峰南面l公里处,尚有两株一百多年生和一株二百多年生的兴安落叶松;在白音敖包东端,还有一侏老龄油松;在黄岗梁林区内,小片零星的红皮云杉林到处可见。所以,白音敖包红皮云杉纯林原于针叶混交林。并且是平地松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皮云杉林平均树龄80一120年左右,胸经22—36厘米,树高13一18米,单株最大龄约260年,胸经100厘米,树高20米。·红皮云杉喜群生,幼龄在庇荫下生长,成林后对环境要求不苛刻。云杉侧根发达,对沙地有较好的适应力。云杉林雌雄同株,结实早,一般三年两熟,最大成年母树年结实6600枚,可收种料300公斤以上。


红皮云杉木质松软,纹理通直,用途广泛,制具、建筑、造纸均可。由于质地松软,更适用于航空、造船。另外,其声学性能好,也是制造各种乐器的好材料;还产松香,可制松节油及人造丝。云杉树姿优美常绿,又是园林观赏和庭院美化的树种之一。红皮云杉的特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