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等花卉黑斑病防治 珊瑚藤

2012/12/26 19:14:57


  月季等花卉黑斑病防治 月季黑斑病是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它不仅危害月季,而且能危害蔷薇、玫瑰等,能造成大量黄叶、枯叶、落叶,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尤其是成片摆放和栽植的月季发病更为严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因此,加强防治好此病具有重要作用。
  一、危害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害嫩梢、叶柄、叶脉和花蕾等部位。叶片发病初期为紫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划形病斑,直径为4至12毫米,病斑为紫褐色或黑褐色,周边呈不明显的放射状,后期病斑周围叶片变黄,病斑上有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严重时病斑连片,致使叶片变黄,下部叶片早期脱落,逐渐向上蔓延最终上部叶片落光。
  嫩梢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紫红色。叶柄、叶脉上的病斑与嫩梢上的相似。花蕾上多为紫褐色的椭圆形斑。
  二、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
  黑斑病的病菌以分生孢子,在落地的病残体上或土中或以菌丝在病枝上过冬。翌年春季随温度的上升,潜伏在病残体上或土中或病枝上的病菌开始活动,湿度大时,病菌借浇水、雨水飞溅来传播,温度适宜,叶面、枝条上有水滴时,6至10小时经气孔或皮孔侵入,3至6天便出现症状。在22至30℃潜伏期为3至4天,一般为10至11天。在北方地区,叶片于5至6月湿度大时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随病斑扩大,产生分子孢子,可随风雨传播,病斑扩大后再侵染。8至9月发病严重,当温度在24℃左右,相对湿度在98%左右时,病害发生猖獗。温暖、阴雨连绵、多雾、多露,雨后闷热季节适宜发病,株间郁密,盆栽摆放过密,排水、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偏施氮肥,植株衰弱,叶片大而软薄,发病较重,品种间发病程度不同。
  三、防治方法
  提倡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依照“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加强综合管理
  选用抗病品种和抗病砧木嫁接苗,用无菌土栽植。浇水避免将泥土飞溅到叶片上,减少叶面和枝条淋水。冬季剪除病枝,平时清除地面或盆内枯叶、落叶,集中烧毁,消灭病菌源。注意排水,合理剪枝,栽植密度和盆栽摆施密度要适宜,确保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湿度,增施有机肥、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月季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2.适时防治,合理用药
  在发芽前喷布一次3至5度波美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菌。从6月发病初期开始,每10天左右喷一次杀菌剂防治。选用不同杀菌药剂,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性。喷布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至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或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至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或瑞毒霉-锰锌58%可温性粉剂500至800倍液(凌春)



 


廖科珊瑚藤属多年生常绿稍木质藤本植物。
  【分布】原产墨西哥等美洲热带地区,世界各地多有引种。我国华南地区栽培较普遍。
  【习性】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力较低,幼苗忌霜冻,成龄植株若遇长期5--6摄氏度低温,嫩枝及叶片即有寒害。喜光,不耐阴。喜土层深厚的肥沃湿润土,砂土或黏土均宜。较耐水湿,但不耐干旱。
  【繁殖】用扦插和压条繁殖,也可用播种繁殖。扦插于春季气温回升在20摄氏度左右时进行。剪取1--2年生粗壮枝条,出去叶片,截成每15厘米长一段做插穗,在全光照下插入湿沙床内。喷雾保湿,约1个月可发根发芽,1个半月左右可移植至圃地培育或上盆,1年后即可开花。压条繁殖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但以生长旺盛期为适宜。将垂地枝条,剪去过长的藤蔓,离剪顶约50厘米处,环状剥皮一圈,压入泥土中,待剥皮处发出新根2个月后可剪下另行栽植,即成新株,当年即可开花。播种繁殖,种子不宜失水,忌日晒,宜随采随播。
  【栽培】地栽宜挖大穴,施足农家肥做基肥,以后每年冬春松土并施肥一次,或于叶面喷施稀薄氮肥水。栽培地需经常保持湿润。盆栽宜用塘泥或森林表土,注意扎架立柱。支架可用粗铁线,盘扎成球形或兽行等多种形态。注意及时修剪多余枝条,可长年开花,极美观。
  【应用】珊瑚藤枝叶繁茂,花期特长,几乎全年着花,绿蔓如盖,红花烂漫,景色殊佳,为重要的藤本植物。宜庭院门前,棚架,花墙,露天茶座等处种植。由于覆盖效果好,在公园,大型游乐园的坡地成片种植,也自成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