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桃要走良性发展之路

2012/2/7 16:55:32

随着全球生态、人类健康等红色“警报”的不断拉响,核桃作为遏制水土流失的树种、富民增收的产业和保健、高贵的食品迅速蔓延、席卷全球市场。
  2010年,中国核桃以种植面积3600万亩、产量超过百万吨雄踞全球之首。同时,令民众自豪的还有分布于26个省(市、区)的广袤产区、近1000个品种、优系的种质资源,以及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
  核桃火了,从零星到规模,从自给到商品,从产品到产业,全国核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核桃种植区的生态好了、GDP升了、百姓腰包鼓了……很多典型事例表明,核桃是推进产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然而,专家指出,要将中国核桃真正炼成世界级的优质核桃,我国还有许多路要走。
  中国核桃优势凸显
  从1999年开始的退耕还林,到2010年中央1号文件,再到“十二五”林业产业发展布局,核桃与产区农民的生活始终息息相关。
  据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裴东研究员介绍,经过几十年的良性发展,我国核桃产业发展主要优势表现在产业投入力度加大、良种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优势更加明显、品牌意识逐步增强等几个方面。
  随着核桃价值的凸显,各地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四川省现已建立核桃良种繁育基地8个,面积1500亩,年产优良穗条300余万根,年供良种苗木1200余万株。全省种植核桃面积达505.64万亩。
  “从上世纪50年代到目前,中国林科院等科研单位通过探索研究已经培育出数十个良种。目前,全国核桃主推良种有‘中林’、‘晋龙’、‘云新’、‘漾濞’、‘三台’、‘薄壳香’等系列品种,对提高我国核桃良种化程度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裴东说。
  种苗先行,区域优势待发。自国家林业局制定《2002~2010年全国经济林发展规划》后,核桃产业被列为我国经济林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时期,涌现一批龙头企业,如河北绿岭、山西汾阳裕源土产、山东华鲁等核桃加工企业等,带动了核桃产业的发展。
  裴东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剧的时代,品牌已经跨越国界,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金钥匙”、“通行证”。目前,我国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山西“汾阳核桃”、河北“石门核桃”等14个核桃地理标志认证;河北“六个核桃”、山西“大寨核桃露”、云南“漾濞核桃”等已经成为民众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品牌的崛起,对于我国核桃产业发展壮大有着积极的意义。”裴东说。
  中美核桃之争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核桃种植史,总产量历来位居世界之首。特别是上世纪中期,我国在国际核桃市场销售占有一半以上的份额。
  但这种辉煌只持续了10余年,到上世纪70年代时,美国核桃的崛起打破了中国核桃的神话,并以其良种化、科技化之优势,一跃成为世界核桃产销大国,奠定了在世界核桃贸易中的霸主地位。
  “虽然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但国际市场认可的是质量。”一位林业老前辈道出了我国核桃在国际市场下滑的实质。
  及至今日,美国仅用我国1/10的核桃收获面积,却生产了占我国总产量一半的核桃,控制着60%的世界核桃贸易量。
  裴东分析说,美国核桃的雄起主要是其集约化、品种化程度高,同时其产业结构规范,专业化水平高,对外出口严格遵循加州核桃协会制定的质量标准,确保了出口产品的质量。
  “我国一直延续历史上核桃栽培的散生形式,将实生树苗栽植在梯田堰边、房屋四旁,通常管理粗放,放任树体自然生长,核桃生产良种化程度低,采后处理技术低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的郝艳宾研究员感慨地说。
  核桃热中的冷思考
  裴东和郝艳宾从不同角度细数了我国核桃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适地适树、良种化栽培是目前需高度重视的问题。
  “眼看着核桃火了,谁都想种,谁都想多种,多种才多富嘛。”云南省大姚县昙华彝族乡菜西拉村村民老幺对记者说。这个44户人家的村庄,原来住的都是茅草房、吃苞谷饭,水、电、路都不通,近几年通过大规模发展核桃,全村整体脱贫,一半以上家庭盖新房,买摩托车、电视机,村里修通了水、电和公路。
  就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全国刮起了“核桃”飓风。是否是适生区域、是否良种壮苗统统被核桃所产生的巨大利益所冲谈,“百万亩规模,千万亩规模”逐渐成为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个别群众甚至将核桃种到了低海拔良田和高海拔山岭。
  当良种苗供小于求时,农民便退而求其次,于是导致了一些地方栽植的核桃苗良莠不齐,加之千年以来形成的“散养”习惯,核桃只能在农民的期待中“失意”地生长、挂果。
  然而,大多数农民始终认为核桃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待到核桃采收处理这“临门一脚”时,往往却由于采青、急卖等各种理由予以忽略,导致核桃产品质量不高。
  据林业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核桃平均单株产量仅为1.5公斤,不到美国核桃单株产量的1/5。
  至于核桃加工环节,郝艳宾说:“我国核桃加工起步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
  “2003年,我所研究出了核桃仁全利用加工工艺,研制出了脱脂核桃乳,纯核桃粉、核桃油(粉末核桃油)等产品,2010年研究出了抗高血压核桃肽的制作工艺,但由于产业集群不足,没有企业愿意上这样的设备。”对此,郝艳宾也很无奈。
  而上述情况导致我国核桃产业仍然体现着小生产、大市场的特点,在众多环节上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与核桃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存在着交易方式落后、信息体系不完善、流通设施落后、核桃釆后处理能力薄弱以及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等问题。
  突破我国核桃发展的“瓶颈”
  “核桃生产必须遵循适地适品种原则,进行良种化,集约化、规模化栽培。”裴东和郝艳宾均强调这是解决制约我国核桃发展的“瓶颈”所在。
  根据裴东研究员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按照我国6个核桃适生区,最适宜的区域应该集中在新疆沙漠绿洲区和云贵高原区,这两个区域亩产最高可达400公斤,产值超过2万元;而黄土丘陵区和秦巴山区则应该将核桃视为扶贫脱困的“铁杆庄稼”,亩产50公斤,产值3000元,能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就足矣;至于东部近海分布区则以高集约化以及园艺栽培为主,西藏区要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的栽培习惯。6个区域都要根据各自特点制订符合当地发展的规划并选择合适的品种。
  对于管理,郝艳宾研究员有着独到的见解:“目前,我国良种核桃面积80%以上经济效益不高,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粗放,有些甚至不施肥、不浇水、不打药。”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的长沟基地,是北京市的良种化、集约化、规模化栽培的示范区。在这里,从种苗一直到产出,均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郝艳宾用简单的两句话道出了地下管理的奥秘,“核桃是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特别是不能早采。”裴东曾在农村做过实验,将一株核桃树的一半早采,另一半按照成熟节气采,相差20天时间,核桃仁产量几乎相差了一半。“好多老百姓为了早卖,并且卖个好价钱,早早就把核桃果实打下来了,其实越是接近成熟季节的时候,果仁长得越快质量越好。”
  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品种良种化、规模化种植为基础,合理规划,建立区域标准化核桃产业基地;以工业化发展理念为指引,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品牌,拓宽市场,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以市场理念为准则,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着力提高林农科技技能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整体推进中国核桃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