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绿化乔木 >> 银杏 >> 详情显示

走进银杏树了解银杏树名称的演变

2012/2/10 14:55:00

走进银杏树:
由于长期从事林业工作, 我对绿色对林木都特别珍爱。更让我情有独钟的是银杏树。
也许是缘分吧,银杏对湖北省随州市特别有情。在自然的进化演变过程中,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数千年长期的栽培和引种过程使银杏形成了一条十分明显的自然分布带,构成了独特的“银杏环境”。仅曾都区就有100年以上大树4637株,其中千年以上古银杏树有97株,其数量之多,在湖北乃至中华大地实属少见。
银杏是我国特有的多功能树种,它集果用、叶用、材用、观赏、文化、环保、防护于一体,可以说银杏浑身都是宝 。特别是银杏果、叶有防治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神奇功效。因此,近年来,它成为医药、食品、保健、饮料、化妆等方面竞相开发的产品,成为高价多能的新资源、国际市场上的新药源、农村群众致富的新财源。
银杏不仅是摇钱树,而且是文化树。据查,我国典籍中最早记载银杏树的,当推《上林赋》。其云:“上千韧,达连抱,夸条直畅,实叶峻茂。”早在唐代,银杏就成为诗人讴歌的对象。欧阳修多次写到银杏。其诗云:“鸭脚(银杏别名)生江南,名实本相符。降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又云:“鹅毛赠千里,是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作为一种文化树,银杏的价值首先在于“镇邪”。古人称银百为“平仲”,本身就赋于银杏以“正直”的品德。一般说来,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古刹寺庵,大都有银杏,其文化背景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中”“平”的价值取向不无联系。郭沫若称赞银杏为“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其次,银杏有一种神奇的免疫力,能够抵抗和战胜许多不得因子垢侵袭,因此它似乎有一种超乎一切战胜一切的生命力。文化现象中的银杏树实际上是“不朽”的象征。
人们常将松树作为不老的象征,其实银杏才是真正的“不老”的象征。银杏文化 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初阶段银杏文化是正直、不朽的象征,“银杏留胜迹,思情代代传”,人们在银杏文化中发现了绵延千古的不朽价值。这时的银杏树乃是一种“长青树”。古人虽已认识到银杏的药用价值,但对银杏的认识却并不全面准确,《本草蒙筌》甚至错误地称银杏为“阴素之果,不可不防”。对银杏经济价值的全面认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银杏制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了数十亿元人民币。这时的银杏又变成一种“经济树”。从“文化树”到“经济树”反映了银杏文化价值的从形式到内容的发展。近来,人们开发出银杏盆景,突出了它的观赏价值。这就把形式(文化)和内容(经济)有机地统一了起来,银杏又变成了“观赏树”,即艺术树。我虽然不是艺术家,但是我衷心希望银杏树美化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关于银杏树名称的演变:
据《中国果树*银杏卷》郭善基主编收录的考证的名称有:枰或平仲、鸭脚、飞蛾叶、、佛指甲、灵眼、圣果、银杏、白果、公孙树、千扇树、树王等。而当今更有冠以"金色活化石"、"植物界大熊猫"之称。
枰或平仲
源于汉代司马相如(公元前179-118)的《上林赋》"华枫枰栌"和西晋左思(205-305)的《吴都赋》"平仲桾梃",因缺乏足够的证据,清代吴其濬(1789-1847)的《植物名实图考》对此只说:"银杏或云即平仲木。由此看来,"枰"或"平仲"是否即为当今之银杏,缺乏肯定性结论。"而有人敢说"枰"或"平仲"即是今之银杏,是因为唐代李善《文选》(689)一书引刘成解释;"平仲"即平仲木,"平仲之木,其实如银。" 后人以此为据,认为枰、平仲即是今之银杏。
鸭脚
树叶似鸭掌而得名。北宋文学家刘原父一首五言叙事诗,诗云:"巍帝眜远图,于吾求鸭脚,据此三国时民间便有"鸭脚"在民间更负盛名了。
飞蛾叶
含义与"鸭脚"相似,其叶片宛若一只翩翩起舞的飞蛾,俗称"飞蛾叶"或"飞蛾树"。应用不普遍。
"佛指甲"、"佛指柑""灵眼】
陈嵘在《中国树木分类学》(1937)中虽将上述列为银杏之异名,但据《中国果树志·银杏卷》称,此系当时当地一些银杏的品种名称,不应作为银杏异名应用。据《浙江通志》称,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
圣果
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至今保存完好古老银杏大树多半见于寺庙,是僧侣们精心保护的结果。唐代僧人释默曾有"圣果寺"诗留于今。诗云:
路在中峰上,盘围出薜萝。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古木从青霭,遥天浸碧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唐诗注:圣果寺在今杭州凤凰山上。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
银杏
宋代欧阳修有诗,题为《鸭脚》: 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由"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可知银杏一名是宋初皇帝的赐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宋代张舜民诗:
何人栽银杏,表条数尺间。
宋代《宣和画谱》(1180-1125)收录内臣乐士宣和的"银杏白头翁"画一幅,只称银杏,不称鸭脚,可见,宫廷称"银杏"而民间仍普遍称"鸭脚"。银杏一名既可指银杏球果,也可称银杏的种核。
白果
白果一名始见于元代李杲(1180-1251)《食物本草》。当时银杏药用盛行,更因银杏结实落地,果肉烂没,只留种仁,色白如银而得名。种仁食药两用。至明朝白果之名大盛,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至今,我们大多知道白果,而忘却了其旧名银杏了。白果一名,虽可指树,但含义上应专指白色银杏种核而言。以免与"既可指银杏球果又可指银杏种核"的"银杏"一名相混淆。单列白果,仅指银杏种核。尤以药用食用、方剂及药膳均称"白果"一名。
公孙树
明朝以后,人们据银杏的生长缓慢的特点,称之为"公孙树"。"公孙树"始见于周文华(生卒不详)的《汝南圃史》称:"公种而孙得食"意思是你少年时种银杏待到当爷爷时才能结果实,吃到白果。而佟屏亚《银杏史话》(1983)则称:"传说中华民族祖先轩辕氏复姓公孙。银杏的寿命可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因而称为’公孙树’"。此名专指银杏树体而言。其被列为慢生树种行列。一般裁种20年方能结实产白果。30年方进入丰产期。
千扇树
银杏每年3月长出新芽,它的叶片下拖着一根细长的叶炳,形状就像一枚枚天然的书签,又像一个轻轻柔柔摇曳的绿色小扇,"千扇树"因此得名。
树王
银杏除自然变化及外力破坏外,极少见其自然死亡,即使主干枯死,树桩上又萌新枝,是银杏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此其一;银杏树千岁是小弟弟。银杏树 大荫大,如山东莒县浮来山定林寺银杏大树高26.35m,胸围12.04m盖地1.3亩,至今仍苍翠挺拔、直耸云天。全国千年以上银杏树300多株。,此其二;银杏愈老,产量愈高,据调查,银杏单株产量最高有600kg-1000kg。广西灵川县海洋乡的九连大银杏树龄约220年最高产量650kg;贵州盘县黄家营1000年余生银杏,1965年单株产白果1000kg,此其三;银杏树抗核辐射、污染、尘埃等,最适合与人类相处,此其四,银杏树畔寿星多,宅中有银杏,人活百岁多,这已是现实,此其五。因而在众多植物中,被现代人称?quot;树王"。
"金色活化石
这是近来学术界对银杏的高度评价之称誉。活化石核心是,银杏是"孑遗植物"。秋天一树金(叶 变黄色)故称为"金色活化石"。
"植物界大熊猫"
银杏是与恐龙同时代地球的统治者,在自然界变化中恐龙成"化石"而银杏幸存下来,成了"活化石",与大熊猫具同等价值。故称为植物界大熊猫。
据上述考证,可以知道,银杏在唐代前及至唐代民间叫"鸭脚",至宋代初期"鸭脚"入贡,赐名为"银杏",宫延称"银杏",民间仍称"鸭脚";元代称白果,至明代, 白果名声大盛几乎替代了"银杏"和"鸭脚"。 而今民间只知"白果",却极少知道银杏,这主要是银杏在人们生活中以取其种仁为食用和药用的结果。足见银杏对中国人民影响之深远。随着科研和对银杏的进一步开发,人们对白果的认识将进一步提高而称其?quot;银杏",因为"银杏"是其植物学"学名",是"正名",它的全身都是宝,相信人们更喜欢其正名"银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