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植物———类芦

2012/2/17 13:06:29

类芦(Neyraudiareynediana)属禾本科草本植物,在中国南方13个省(区)都有天然分布。该草种极耐干旱、瘠薄,对各种恶劣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且根系发达,根兜萌发能力强、茎叶生物生长量大、结实量多、容易自然更新。在南方水蚀荒漠化地带种植,一年就可长成2米左右的茂密植株,并能依靠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繁衍扩大,快速改变水蚀荒漠化地区恶劣生境,为芒萁等其它乡土草种的侵入、繁衍创造有利条件。这些独特的习惯,使类芦成为南方水蚀荒漠化地带植被恢复性治理中理想的草种。
  福建省龙岩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杨时桐曾在当地做过科学试验,在植被覆盖度为8%的水蚀荒漠化地带,种植类芦当年,地表覆盖率达80%,第二年覆盖率达95%,第三年覆盖率达100%。栽植类芦三年后,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林地总持水量、动植物种类增加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类芦与香根草、百喜草、五节芒耐旱对比试验中,类芦的抗旱能力最强。
  杨时桐还将类芦用到了矿山废弃物地区植被恢复性治理上。在无土煤矸石山项目上,通过采用类芦根蔸带客土种植,当年类芦就能长到1.8米高,仅两年时间就快速改变了煤矸石山恶劣的生境。在残留了大量的氟化纳、pH值高达8.0以上、土壤板结的废弃金矿项目治理上,采用类芦根兜带客土栽植同样获得十分理想的治理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类芦是亚热带地区的乡土草种,耐寒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能在中国南方各省(区)、东南亚部分地区以及相似气候带的适生区推广。另外,虽然类芦抗逆性和自然更新力强,但因为类芦是喜光的禾本科草种,其幼苗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在茂密的芒萁等草丛中,类芦种子很难长成小苗,因此很难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