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蔷薇科植物的应用

2012/3/1 17:43:21

蔷薇科植物是经济和生态价值极大的植物种类。其有124属3300余种,分布遍及全球,以北温带为分布中心。我国分布有51属,1000多种。武汉地处九省通衢的华中地区,春季开花的蔷薇科植物种类丰富,品种繁多。
  笔者通过对武汉地区,包括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解放公园、植物园樱园、梅园等8个绿地进行实地调查,记录物种的形态特征有:树皮(颜色,质地)、小枝(颜色)、枝刺(有、无)、花相(先花后叶、花叶同放、先叶后花)、花色、花瓣(单瓣、复瓣、重瓣)、花序(单生、簇生)、花萼(萼片颜色、质地、花托形状、花径大小、花期(初花期5%-25%开花、盛花期25%-75%开花、落花期50%花落),确定植物种或品种名称、应用形式,配置手法和开发潜力等。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大量文献,笔者发现武汉地区现有蔷薇科木本观花的植物主要有桃属、杏属、樱属、李属、苹果属、木瓜属、梨属、蔷薇属、绣线菊属、棣棠属等。广泛应用的常规植物种有寿星桃、绛桃、碧桃、红叶碧桃、白碧桃、五色桃;美人梅;日本樱花、日本晚樱;李、紫叶李;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湖北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沙梨,豆梨、杜梨;金樱子、月季;喷雪花、麻叶绣线菊、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红花绣线菊;重瓣棣棠等。少量新品种有菊花桃、傲大贴梗海棠等。这些春季满树观花的植物或点缀某一景观要素;或成为某一区域的主景树;或成片栽植。除了传统常用植物种类外,某些极具观赏价值的种类现已培育了相当多的品种。如‘美人梅’、‘大岛樱’、‘郁金’等。
  其中武汉早春3到4月开花的梅花品种有:宫粉型:‘大宫粉’、‘小宫粉’;玉蝶型:‘小玉蝶’;绿萼型:‘小绿萼’、‘变绿萼’;粉花垂枝型:‘粉皮垂枝’;白碧垂枝型:‘双碧垂枝’;单杏梅型:‘杏梅’;春后型:‘丰后’、‘淡丰后’;美人梅型:‘美人梅’等品种;
  早樱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就可开花,品种有‘云南早樱’、‘单瓣寒绯樱’、‘重瓣寒绯樱’、‘初美人’、‘启翁樱’、‘飞寒樱’、‘日本早樱’、‘山大岛’等;中樱在3月中下旬开花,品种有‘大岛’、‘变大岛’、‘横滨绯樱’、‘染井吉野’、‘阳光’、‘山樱枝垂’、‘雨情垂枝’、‘八重红枝垂’、‘太白’、‘红丰’、‘朱雀’等。晚花品种则4月上旬才姗姗来迟,品种有‘一叶’、‘手弱女’、‘关山’、‘松月’、‘普贤象’、‘背妹’、‘郁金’等。
  蔷薇科植物因其多样的形态,丰富的花型、花色,长久的醒目花期,众多花叶兼赏品种等特点,所以应用形式也很多样。如片植在专类园中,以蔷薇科某一专类作为主要造景材料,营造独具特色的专类园植物景观,如东湖樱园、梅园、华农桃园等。也可列植,对树形美观的植物列植会营造庄重、醒目的植物景观,同时起到提示的作用。还可丛植:以蔷薇科植物作为骨干树种造景,成为某一景点的主景树。此法在众多绿地类型———如专类园、公园、附属绿地、街头绿地、广场等中均有出现。孤植:主要在园路路口、门口、园路转角处、桥头、建筑旁、墙角、石畔、园林小品旁等处选择大小适量、形态适宜的蔷薇科植物,形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植物景观。
  调查发现,武汉地区蔷薇科的专类园植物品种较为丰富,而传统的绿地类型中品种选择仍局限于传统品种。对于樱花、梅花和桃花等栽培历史悠久的种类,在传统园林绿地中品种应用数量丰富,相比海棠的现代品种、桃花中的照手桃、菊花桃类品种很少见到应用。改善当前植物应用现状,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丰富新优品种,对于现代海棠、照手桃、菊花桃类的优秀品种,可以引种到武汉地区;对于专类园中优秀的品种,我们可以进一步广泛应用于各类园林绿地中;同时需要高校与科研单位不断培育更多新优品种,丰富武汉地区春季植物景观。另一方面,完善植物应用形式与配置手法,对于传统园林,植物品种与植物应用形式仍很传统。对于重点项目、经典项目中的重要景观,需要采取新颖的植物应用形式,如花境等,避免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