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科花卉的种植管理

2012/4/30 20:10:48

1、温度:姜科植物多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多湿和半荫环境,适宜生长温度为22~30℃,冬季安全越冬温度一般不低于10℃较好,超过35℃或低于7℃对其生长不利,冬季夜间温度低于4℃,对一些姜花种类如红花蕉的假茎和叶片会产生冻害。故在大多数姜科花卉的种植过程中,夏天要防止高温,将其放在阴凉处;冬季应注意防寒,将植物移至无风、较温暖的室内越冬。在华南地区姜科植物在保护性栽培下大多能安全越冬,有些种类在自然状态下,也能安全越冬,但在我国北方困难较大,需在增温温室中才能安全越冬。在长江流域地区,应在植株外面加1~2层塑料罩保温,并同时关好门窗防止冷风侵入。也可暂时将其叶片剪去,保护好地下茎越冬,待春暖时节地下茎重新发出新叶用于观赏。但剪去叶时要防止盆土过湿而引起烂根。

  广州地区在个别非常年份的绝对最低温度可到0℃,并有霜冻。此时,大多数姜科花卉会受寒,如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等植物在连续4~6天的3~5℃低温或1天霜冻即可致死。

  2、光照:大多数姜科花卉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在间接的辐射光或散射光下生长较好,特别是在花苞露花期要保持较强的阳光才能使其色泽鲜艳。但有些种类如姜花等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健壮,特别是在春秋季节,充足的阳光对叶片萌发和花序抽出极为有利,但在夏天,高温烈日阳光直射易引起叶片灼伤。因此在生产上应在遮光度75%~80%的遮光网人工控制光线环境下栽培。若发现叶片灼伤,应立即将其移入无直射光处或有遮光设施的场所或树荫下,并将灼伤叶片剪除,以免其他病原细菌从伤口侵入。同时加强水肥管理促其重新发叶,恢复新姿。

  姜科花卉在家庭盆栽种植时需要放在阳台或靠近窗台阳光充足的地方。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光照过强,易灼伤叶片,要适当遮荫。在温室或大棚栽培时,如果光照不足,要增加辅助光,辅助光的强度以2500~30001x为宜。

  3、水分:丰富多彩的姜科花卉尽管原产地不同,但大多生长在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林下,有的生长在极为湿润的沟谷石壁或沼泽地,如黄花大苞姜、水山姜等,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只有少数分布在高海拔山地或附生于树干上,如象牙参属、距药姜属、圆瓣姜花等。因此在栽培的过程中,要选择良好的栽培环境并模拟与原种原来的生境较为相似的生态条件,注意姜科植物所需要的荫蔽度、湿度和温度,在种植区内需设立人工喷灌装置,土壤要深耕,注意施放有机肥料,及时清除枯老病株,加强病虫害防治。

  每年的3~10月是姜科花卉的生长旺季,最适宜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在75%~85%,高的空气湿度有利于叶片展开。尤其足新叶抽出期间,若过于干燥,则新叶之叶缘、叶尖均易枯卷,日后变成畸形。叶片萎蔫后无法恢复,因此在生长季节需勤浇水,并经常向叶面喷雾,但要注意土壤不要过黏、过湿,否则易烂根并引起病害。

  进入秋冬后,姜花的生长减慢,浇水量要逐步减少,可根据天气变化决定每天浇1次或2~3天浇1次,尤其在气温较低时,应保持土壤干燥,防止受寒害。对冬季休眠的种类要提前停止浇水和施肥。

  4、土壤:姜花根系发达,丛生叶生长旺盛,在南方温暖地区露地栽培时,其土壤要求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用肥沃的、富含有机质的腐殖土和多孔的粗介质作基质较好。一般用腐叶土和泥炭土等量混合配制;也可用塘泥、泥炭、珍珠岩以2:3:1的比例混合配制。地栽时采用沙质土和人工配制的基质较好。如果土壤过于黏重、板结、偏碱或排水不畅,会直接影响根状茎的生长发育和丛生叶的正常生长,使植株不能良好生长,植株矮小,开花不良。

  5、施肥:姜科花卉在栽培管理时,由于丛生叶生长迅速,花茎数量多,营养消耗大,因此无论是露地栽培还是温室、大棚栽培均需要充足的肥料。一般采用腐热过的干粪拌过磷酸钙作基肥,一般每100平方米需用有机肥(包括腐热的饼肥、鸡粪、猪粪等)800~1000千克,过磷酸钙50~60千克。必须定期进行施肥。一般每年应施肥3~4次,春初、秋初和冬前各1次,施以有机质为主的肥料,秋冬肥可适当增加磷钾肥。为防止园土冬旱,可采用“深穴、深栽、浅培土”的办法。在施肥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施用肥料的浓度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叶片灼伤造成肥害,严重时甚至引起植株枯死。冬季与夏天要停止施肥。

  姜科花卉在栽植后20~25天为根系的恢复生长期,不要施肥,如果施肥过多会影响根系的恢复生长,严重时会引起烂根。当根茎处有新叶形成时,表明根已恢复生长,可施腐熟的稀释饼肥,一般每半个月施肥1次。在生长旺盛期,每半月追施复合肥或喷施叶面肥1次,氮肥不能过多,否则易倒伏。有花茎从叶腋间抽出时,应补充磷钾肥3~5次,可提高花卉的品质,使花色更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