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白蛾蜡蝉防治

2012/4/30 20:17:01

白蛾蜡蝉学名LawanaimitataMelichat,又名青翅羽衣,白鸡,属同翅目,蜡蝉科,在我国黄皮产区普遍发生,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除了为害黄皮外还为害金柚、蜜柚、柑桔、荔枝、龙眼、芒果、石榴、杨桃、李、梅、桃等果树。
为害特点白蛾蜡蝉是以成虫和若虫在枝条和嫩梢上吸食汁液为害。枝干受害后会布满绵絮状白色蜡质,叶片受害后萎缩弯曲,树势衰弱,后期枝条干枯。被害幼果会提早脱落,果实风味变质。被害部会留下其排泄的蜜露,诱发煤烟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果实的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20毫米,翅展42-45毫米,黄白色或碧绿色,体上披白色蜡粉。头部稍尖,呈锥形,复眼灰褐色,圆形。触角短小,基部三节膨大,其余各节较细呈刚毛状。前缘向前突出,后缘凹陷;中胸背板上有3条隆脊。前翅膜质加厚,粉绿或黄白色,网脉,外缘平直,顶角尖锐突出,臀角成一锐角,覆盖于体背两侧;后翅碧绿或黄白色,半透明。
卵长径0.6毫米,横径0.35毫米,长椭圆形,淡黄白色,表面有细网纹,卵粒聚集排列成纵列长条块。
若虫体长约8毫米,稍扁平,白色,披白色棉絮状蜡质物。翅芽末端平截,腹端有成束粗长蜡丝,足淡褐色,后足发达。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代,以性成虫在枝叶处上越冬。第二年2-3月环境适宜时,成虫开始活动,交尾产卵,成虫有趋光性,3月-6月为越冬成虫交尾产卵期,一般是将卵产于枝条或叶柄组织的表皮层下,产卵处呈枯褐色斑,稍隆起。4月下旬开始孵化若虫,5月份为第一代若虫高峰期,若虫的白色絮状蜡丝随若虫的移动而扩散。该虫有群居性,随虫龄增加而略有分散。6月上旬是第一代成虫出现,9-10月为第二代若虫高峰期,9月下旬羽化为第二代成虫,以第二代成虫越冬。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该病的发生,管理粗放及树势较弱的果园,发生较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灌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注意果园排水措施。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将病残物集体烧毁,砍去果园附近遮阴的杂树木,减少病源。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生物防治必要时可进行人工捕杀,在成虫盛发期,进行人工网捕。
(4)化学防治在若虫与成虫盛发产卵初期喷药防治。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600-800倍液喷射树冠枝干。
常用药剂敌敌畏、速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