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树丰产种植技术之三栗树土肥水管理

2012/4/20 10:36:10


第三章 土、肥、水管理


第一节 土壤管理


  一、修筑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是山地栗园的—J项基本建设,最好在建园前完成。因工程量大,无法一次完成的栗园,应按照建园设计方案,陆续完成水土保持工程。


  l、等高撩壕:坡度8一15度的缓坡栗园,以等高撩壕的方式保持水土。撩壕的方法是沿等高栽植的幼树上方2—2.5米处挖沟,沟深40厘米,沟底宽40厘米,将挖出的土堆放在下侧,筑成土埂,埂高40厘米,顶部宽30厘米,这样便构成围山转式的壕沟。


  2、梯田:坡度15—25度的山地栗园须修筑梯田。在幼树的上侧2米处开始挖土,表土堆放在下侧,底土堆在坡的上侧,筑成斜度45—60度的梯田壁,壁顶堆成土埂,壁底开挖排水沟,梯田面整理成里低外高的倾斜面,使水土流向里四。


  地形变化较大,不能修筑水平梯田的栗园,可以修筑复式梯田或鱼鳞坑。


  二、土壤改良与扩穴


  生产中常见到因土层浅,土质瘠薄的栗园,需改良土壤。栗园的土壤改良需遵循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有利微生物活动的原则,实行深翻改土或扩穴,加厚土层,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肥力。缓坡和平坦地,用开沟犁深耕40厘米,拣出石砾。山地栗园实行扩穴,植后每年或相隔23年扩一次.宽60—80厘米,深60厘米。挖沟扩穴时将表土放在树干侧,心土放沟的另一侧,沟底放入粗有机质,回填表土,施入有机肥,再回填心土。


  三、土壤管理方法


  l、生草栽培与管理:生草法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实行生草栽培时,一般是在行间生草、株间清耕,或全园生草树冠下3米以内清耕除草2—3次。较粗放的生草管理方法是保留园内的自然杂草和灌木,每年割草、割灌2—3次,将割下的杂草灌木覆盖在冠下或压清。比较好的是人工混种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此法缺点是生草与栗树争夺养分和水分,特别是土层浅和土质瘠薄的栗园尤为明显。


  2、间种作物:我国集约栽培的高产园多数实行间种栽培,种植豆科作物、薯类和小麦等。有的地区实行与药材间种,例如树下栽植天麻、细辛等。还有的实行栗树与矮生果树间作,与草萄间种等,以提高经济效益和起到以短养长的作用。


  3、清耕管理:每年在园内除草松土23次,做到园内无杂草。此法管理的好处是能够节省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地温升高的快。缺点是土壤结构易遭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第二节 施肥


  一、需肥特性


  l、氮的吸收:萌芽前一个月,栗树便开始吸收氮素,随着萌芽、展叶、新梢生长、开花和结实进程不断增加吸收量,从新梢停止生长到果实成熟吸收量达到最高峰,收获后急剧减少。


  不同时期缺氮,对新梢生长、果实发育及产量都有很大的影响。花开前缺氮影响新梢生长和树体增重变小;开花期到新梢停止生长期缺氮影响树体发育和果实重量为最明显;果实膨大期缺氮易引起落果落叶。


  2、磷和钾的吸收:开花前吸收磷非常少,花期吸收磷量增多,一直到果实成熟期都维持一定的吸收量。


  缺磷时,会抑制氮素同化作用,降低萌芽,延迟展叶和开花,新梢细弱,叶片变小,花芽分化不良。增施磷肥,可以促进花芽分化,新梢生长,果实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抗性。


  钾的吸收与磷相同。钾能够增强叶片的同化作用,促进树体健壮,增强抗性,提高坚果品质和贮藏性。缺钾引起代谢紊乱,降低产量。


  二、施肥量


  1、决定施肥量的方法:一种方法是根据树体的生长状况、结果情况、土壤特性、气候、地势、技术措施及管理水平确定施肥量。另一种方法是参照树体每生产100公斤栗果,需氮3.2公斤、五氧化二磷0.76公斤、氧化钾1.28公斤的量,按着预产指标,结合当地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以及树体营养状态计算施肥量。


  2、施肥标准:栗树在我国分布广泛,南北跨纬度22度,处在温带至北亚热带气候区域,各地土壤、气候条件很不一致,不能有统一的施肥标准,各地应当研制适宜的施肥标准。《板栗丰产林标准》制订了我国中等土壤肥力的施肥标准(表1—3),各地可参照《标准》制订本地区的施肥标准。


表1-3 中等土壤肥力的施肥量


树龄产量标准施肥种类全年施肥量其中基肥追肥 1-5年 30-100 N 4.0 2.0 2.0 P2o5 1.5 1.0 0.5 K2o 2.0 2.0 0 6-10年 100-150 N 6.0 3.0 3.0 P2o5 2.0 1.0 1.0 K2o 2.5 1.5 1.0 11年以上 150-200 N 8.0 4.0 4.0 P2o5 2.5 1.5 1.0 K2o 3.0 2.0 1.0

  三、施肥时期


  1、基肥:秋末至早春施入。


  2、迟肥:可分别在开花期和果实膨大前(采收前40天)施入土壤。


  四、施肥方法


  l、土壤施肥: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在树冠下开环形沟或放射状沟,施入有机肥。环形沟深30厘米,宽20—30厘米;放射状沟施入时,距树干1一1.5米处开6—8个放射状沟,宽40厘米,深度内侧20厘米,外侧40厘米,呈斜坡形。施入基肥,混合化肥后覆土。追施化肥时沟深20厘米,宽15—20厘米,施州亿肥后埋土。第三种方法是穴状施入,即在树冠下挖若干个宽30—50厘米,深30—40厘米的穴,施入基肥后埋土。此法适于坡度较陡的山地栗园。第四种方法是全园撒施,均匀散布在地上,然后耕翻。此法适用于清耕栗园。


  2、根外追肥:春季展叶后的雌花分化期,叶面喷洒O.3—0.5%的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花期喷洒0.1一O.3%硼砂,并混入0.3—0.5%的尿素(可有效地减少空苞的产生)。


  3、压绿肥:压绿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方法。利用青棵杂草和种植的绿肥作物。雨季割下,覆盖在树冠下,上面覆土或在树冠下挖放射状沟,将青棵杂草放入沟内、埋土。


  利用栗园内的枯枝落叶埋入土壤中,也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办法。


第三节 生育状态诊断与管理


  一、萌芽展叶状态与诊断


  当气温达到12℃时芽开始萌发,芽萌动的早晚与所处地域的气温及品种而不同。在同一株树上,先端部位的大芽先萌动,可是在同一园内,单株之间、主枝、侧枝、枝组间会出现萌芽、展叶期明显推迟的现象,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树势的影响:在同一园内,旺势树、旺枝萌芽稍早且萌芽展叶期整齐;弱势树、弱枝稍晚,萌芽展叶期拖长。特别是进入结果期以后的栗树树势易衰弱,发育校长在15厘米以下且不充实,影响萌芽展叶。造成树势衰弱的原因有:一是整枝修剪不当,树冠枝叶过密,光照不良;二是病虫危害,如栗瘤蜂、红蜘蛛、天蚕蛾等危害,造成树势急剧衰弱;王是土壤不良,肥培管理不善,上年积累和贮藏养分不足。改进的方法是:第一进行细致的整形修剪,加大弱势树的修剪量,可剪除50-60%;第二防治病虫害;第三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及化肥,恢复树势。


  2、冻、干害:幼树和结果初期栗树易发生冻、干害,即发生抽条现象,或主、侧枝、枝组晚萌现象,比正常树晚萌芽展叶7一15天。发生冻、干害的地方多为土层浅或排水不良的地方。再有就是坡向西南、西向的地方。防止措施是:一是实行高接,把嫁接部位提高到40厘米以上;二是改良土壤,加深土层,改善根系环境条件,增大施肥量,恢复树势。


  二、新梢生长与诊断


  1、新梢生长特性:栗树展叶后新梢开始迅速生长,至花序脱落后新梢便开始停止生长。栗树新梢的长度和长势与母枝的健壮程度呈正相关,母枝越粗发生的健壮的新梢数量越多。当年抽生的长势强壮的新梢,初期生长迅速,叶片大,节间长,开花前就能够判断当年生长好坏。栗树的顶端优势特性反应明显,从先端芽子萌发的新梢比下位芽茁发的新梢生长旺盛,通常先端l一3个芽萌发的新梢是着生雌花的结果枝。以下的新梢非常弱,5月中旬大部分停止生长,即所谓的弱枝。


  栗树的新梢长短和粗度与种类、品种、年龄及营养状况有关。中国栗的新梢较短粗、丹东栗(日本栗)较细长,茅栗较细短。在同一种类中,新梢状态与长势依着品种的特性而不同。幼龄和结果初期新梢较长,生长旺盛,盛果期较短而粗壮,衰老树、弱树的新梢细弱。在栗树的生长栽培过程中,促进生成发育充实、形态粗壮的新梢是丰产稳产的关键,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特点和特性。


  2、新梢生长的诊断:根据结果树盛花期母枝先端1—2芽萌发的新梢(结果枝)强弱将长势分为五级:


  一级,过旺。母枝先端1—2芽新梢的平均长度,丹东栗超过60厘米,中国栗超过40厘米,新梢生长呈弯曲状态,节间长,叶片大,先端末展叶部的节间大于已展叶的下位节间。这样的势态,表示新梢生长势过旺,到了停止生长时期,新梢长度中国栗超过50厘米,丹东栗达到80厘米,长粗比小,呈徒长状态,产量低。继续生长形成冠内光照不良。叶片减少,产量不高。


  这种类型的过旺树多发生在幼树阶段、结果初期、更新、修剪和氮肥过量的栗园。防止措施是:控制施用氮肥。夏季追肥时不施氮肥;夏季新梢生长达到40—50厘米时进行摘心,发生的二次枝40—50厘米时进行连续摘心,白露季节进行最后一次摘心;冬季修剪时以疏为主,少短截。


  二级,强。中国栗(板栗),盛果花期新梢长30—40厘米,丹东栗40—60厘米。新梢端部弯曲,节间稍长,叶片大,未展叶部分节间与下节间等长,停止生长稍晚,此时枝长板栗为40—50厘米,丹东栗为60—80厘米。初果期的栗树主要表现此种状态,进入盛果期呈现此状态即为不正常。要根据品种和树势的不同,调整氮肥用量,可减少l一3成施氮量。修剪时减轻修剪量,以疏剪为主,少短截。


  三级,中庸(粗壮)。丹东栗新梢长25—40厘米,板栗20—30厘米,新梢先端直立,节问中等,叶片中等而肥厚,枝条长粗大,停止生长期在7月中旬落花后,此时板栗校长30—40厘米,丹东栗初果期枝长35—50厘米,枝粗0.7—0.8厘米,这是维持高产的树势。应根据产量和长势增减施肥量,修剪时有计划地更新枝组,用疏、缩、截和放的方法,控冠保产。


  四级,弱。盛花期新梢长,板栗10一20厘米,丹东栗15—25厘米,节间短,叶片小,雄花开花前便停止生长。停止生长时新梢长20—2;厘米,粗度0.5厘米左右。幼树阶段遇到长势如此衰弱的树多半是分布在土质瘠薄的地方,缺水少肥或因病虫危害。盛果期栗枝长20-25厘米,主要是营养不良,结果过量和整形修剪不当。要查清原因,采取措施。在修剪方面应加大修剪量,缩、疏、截结合,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冠内叶量。并增加施肥量,以利恢复树势。


  五级,极弱。盛花期新梢10厘米左右,节间短,叶片小而薄,叶色黄开花前多数新梢便停止生长。栗树衰弱到这种程度,不仅产量少,而且坚果也小,树体叶量严重不足;引起极弱的原因多为土层浅,肥水不足,在管理方面粗放,很少修剪,病虫害种类多,防治不及时。对极端衰弱的栗树,必须进行回缩更新和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化肥。


  3、新梢停止生长时期与诊断


  栗树的新梢生长自芽萌动开始,展叶后开始迅速生长,出现第一个高峰。到5月末,即是伴随花穗的迅速生长所需养分的加大,新梢进入缓慢生长阶段,随后又出现第二次生长高峰,到7月中旬便停止生长。在一株树内,新梢停止生长的时期不同,树冠上部,外围停止的较晚,内部下枝停止稍早,通常以树冠外围的结果枝或发育枝作为衡量新梢停止生长的标准。
新梢停止生长与树势和营养条件有密切关系,树势与营养条件好的新梢生长停止的晚,反之则提早。


  新梢停止生长早晚与品种有关,如无花栗停止生长的早,南方品种群比北方品种群停止生长晚。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停止生长早些。


  与树龄有关,幼龄树停止生长晚些,成龄树早些。


  与结果量有关,结果过量新梢停止生长早,相反则晚。


  发现新梢提早停止生长时,应注意及早追施氮肥,增强树势,防止过快衰老。


  三、果实的发育与落果诊断


  l、果实发育特性:栗的总苞内有子房3个,偶而有4—9个。子房内有6—9室,每个心室内有2个胚珠,受精后通常1个心室内的胚珠发育,有时两个以上胚珠发育形成多子果。


  栗的果实发育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受精卵休眠期:开始受精后,白色胚珠未能看到有变化,所有心室的胚珠都排列在子房顶端,外观难以区别受精与否。此时只见到总苞和子房壁(果皮)增大。


  二是幼胚发育期:7月中下旬,可见到其中一个胚珠增大,内有无色胶状胚乳,幼胚呈心脏形浸入胚乳中。此时期仍以刺苞和子房壁增大为主。


  三是胚乳吸收期:7月下旬一8月上旬,胚珠开始迅速增大,幼胚形成明显的子叶,胚乳被吸收,未受精的胚变成褐色,残留在子房的顶部。此时子房增大,几乎充满刺苞。


  四是子叶迅速增大期:进入8月中旬以后,子叶开始迅速增大,直至充满子房,子叶的内容物增加,质地变硬,迅速增重。子房壁由绿变褐色,果实成熟。


  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受精卵所需要的有机营养未能从胚乳细胞中得到时,则受精卵不能发育成胚,造成空苞;另外,缺乏硼,不能正常受精,导致胚早期败育,这也是产生空苞的主要原因。


  2、落果与诊断:栗的落果可分为生理原因和灾害原因。生理落果分为两个阶段:7月末以前为早期落果;8月上旬以后为后期落果。


  早期落果主要表现为混合花序脱落,雌花序脱落。早期落果受到结果母枝和结果枝质量的影响,受到开花前后和花期日照的影响,而与受精作用无关。很多板栗品种和株系存在空苞直至成熟期与受精果同期脱落。


  后期落果,发生在8月以后,辽丹58、辽丹15、伊吹等日本栗系统的品种较为明显,多数是因末受精所致。


  防止落果的措施主要是加强肥培管理,进行细致修剪,改善光照条件,提高结果母校和结果枝的质量。另一方面就是要配置授粉树,保证有良好的受精条件,在天气变化,阴天、光照不利等条件下,采取人工辅助授粉措施。


  3、结实量诊断:栗树与其他果树相同,也有产量越多坚果越小的倾向,而且坚果整齐度差。这是因为坚果的大小,与产量一样,都受到树体叶量的限制。也就是说,增加产量的同时,必须伴随增大叶量才能够生产出大果型的坚果。叶量的多少与树势有关,增加叶量必须使冠内及下部能够有叶子存在,防止枯死和光秃。这就需要有恰到好处的修剪,维持适当的树冠间隔。实际栽培中观察成龄树的产量,坚果大小与生育状态诊断及主要措施可参考表1—4。


表1—4 栗产量、果实大小与树体状况及措施


产量果实大小生育状况措施结果枝质量树势叶量冠内下枝枯死修剪施肥量粗(MM) 长(mm) 多大

小 >8
7-8
6-7 30-50
25-30
20-25 强

稍弱多

中无
少——多
少通常态修剪
稍增加修剪强度
更新枝组,控制冠容同上年
稍增肥
稍增肥中大

小 7-8
6-7
5-6 30-40
6-7
5-6 中
稍弱
弱多

少少
少——中
中——大常态修剪
强度修剪
轮换更新同上年或稍增肥
稍增肥
增肥少大

小 6-7
5-6
5-6 20-25
15-20
>15 弱

极弱少

少中——大

极大轮换更新
轮换更新——次更新
一次更新——轮换更新同上年轮换更新
同上年一次更新
减肥


  四、结果母枝质量的诊断


  衡量结果母枝质量好坏主要是观察结果母枝的粗度,即结果母校越粗越好,而不是越长越好。一般情况下,枝粗与枝长成正相关,但是粗长比变动很大,有的结果母枝呈短粗,有的则长而粗。适宜的结果母枝长度因种类、品种和树龄不同而异。在同一品种内幼树阶段长些,盛果期短些,幼树阶段结果母枝长60—70厘米、初果期40—50厘米、盛果期25—40厘米。观察结果母枝粗度与长度之间的关系,并以适宜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母枝长度为基准,区别为九种情况:


  1、粗(>0.8厘米)长。幼树期、结果初期和更新修剪的栗树常见。管理方面注意轻剪、夏剪和少施肥。
  2、粗(>0.8厘米)中长。是理想的树势状态。管理上注意控制施肥,修剪量要轻,不宜过量,防止修剪量过大和树势过旺。
  3、粗(>0.8厘米)短。盛果期结果过量的丰产品种常出现这种情况。管理方面注意增施肥料,更新枝组,回缩树冠,防止衰弱。
  4、中粗(0.7厘米)长。多在初果期的栗树上见到,是枝量过多,光照不良的先兆。注意疏枝,改善光照条件。
  5、中粗(0.7厘米)长居中。常见于初果期转盛果期阶段。注意增施肥料和通过修剪措施改善光照条件。
  6、中粗(0.7厘米)短。盛果期丰产树多出现这种状态。注意回缩树冠,稍增加施肥量,防止树势衰弱。
  7、细(<0.6厘米)长。是初果期不修剪或修剪不善与过密植栗树的枝态。管理方面注意回缩、间伐和落头,以解决光照不足问题。
  8、细(<0.6厘米)中。是中、幼树营养不良和结果树衰弱的表现。在措施方面要实施改良土壤,增加施肥量,进行细致的修剪,改善光照条件。
  9、细(<0.6厘米)短。为弱势栗树的表现状态,多反映在幼树、初果期栗树的立地条件差、土层薄和理化条件差。若盛果期栗树的结果母枝细短的话,则说明已经达到更新修、剪的程度。在管理方面着手改良土壤,增施肥料,细致修剪,改善光照条件,回缩和更新修剪。
未完待续栗树丰产栽培技术之四栗树整形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