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地荒漠化现状原因及对策

2012/5/4 12:27:05

一、草地荒漠化现状 草地荒漠化是土地荒漠化主要类型之一。根据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1997年的统计表明,全国荒漠化草地1052374平方公里,占草地面积的56.7%。 草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草地植物群落盖度明显减低,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可食性草类减少,有害草类增加,草场等级下降。裸露地表比例增加,为风力侵蚀创造了条件;而风蚀又加剧了草地荒漠化进程,形成恶性循环,继而发展为流动沙地。 我国草地荒漠化程度与人口密度和牲畜头数成正比。宁夏、陕西、山西荒漠化草地占草地的比例最高,大约90%左右;其次为甘肃、辽宁、河北,为80%左右;新疆、内蒙古、青海、吉林为50%左右。 二、草地荒漠化原因 草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类的粗放经营、管理不善及掠夺式利用是其主导因素。具体表现为: 滥开垦。近20年来,在我国的牧区,特别是农牧交错地区,大片的草场被开垦成农田,垦后往往种几年便弃耕撂荒,形成开垦一弃耕一继续开垦一扩大弃耕的恶性循环。例如宁夏盐池县1961年--1983年间开垦天然草场100万亩,现在有近一半已荒漠化。 滥放牧。家畜超载和无计划过度放牧,草场得不到恢复,使沙质土壤草场不断起沙。据调查,1981年宁夏天然草场超载6675个羊单位。河西走廊天然草场超载176万个羊单位。由于超载过牧,到1999年川西高原的若尔盖县沙化草场达384400多亩。 滥挖药材。无计划地滥挖甘草、麻黄等药材,已成为草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并有加剧之势。据宁夏盐池、同心、灵武三县统计,每年因挖甘草破坏的天然草地,50年代1.2万亩,60年代2.04万亩,70年代4.56万亩,80年代达到10万亩。 水资源利用不当。近20多年来,随着农业用地的不断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在干旱河谷地区,上游对水的过多利用,使得下游植被因缺水而枯死。在农牧交错地带,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利用,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从而引起草地植被的退化。 无序旅游开发,大兴土木工程。近10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升温,对天然草地、森林,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大规模的无序开发,严重地破坏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草地荒漠化对策 1、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依法保护草地。这是保护好现有天然草地的根本保证。 2、调整农、林、牧结构,优化三者比例。本着因地制宜,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原则,压缩耕地面积,扩大草林比例。 3、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压力。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必要的移民政策,退耕还牧还林;发展乡镇企业,减少农业人口,以减轻农业对土地的压力。 4、实施领导干部责任制和家庭承包责任制。保护现有草地和治理荒漠化土地,应与基层干部的政绩挂钩。对现有草场,实施家庭承包制,谁利用谁保护。并严格执行以草定畜,防止草场超载。 5、恢复和重建草地植被,实施种草种树。对已荒漠化的草地,采取先封禁,后人工补植的方法,加快植被恢复速度。 6、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荒漠化地区必须改变现行的水资源分散管理体制,按流域成立统一的水资源分配和管理机构,从流域的上、中、下游整体利益考虑,科学地管水、培水。另外,要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