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杨锈病症状及危害 防治措施

2012/5/6 9:22:04


落叶松—杨锈病 一、分布及为害 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北部,为害多种落叶松和杨树,杨树中主要危害青扬派黑杨派以及这两派间及派内的杂交种。造成叶片提早1~2月脱落。 二、症状 在落叶松上,起初出现短段的褪绿斑,放大镜观察,病斑上表面有橘黄色的小疱疹,其上有黑褐色小点,为病菌的性孢子器;褪绿斑下表面产生疱斑,破裂后露出黄粉堆,是病菌的锈孢子器,锈孢子飞散后病斑变为赤褐色锈孢子不再侵染落叶松而是侵染杨树。 在杨树叶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很快出现橘黄色小疱,疱裂后散出黄粉,即为夏孢子堆;秋初于叶正面出现褐色至深栗褐色疮痂状斑,为冬孢子堆。 三、病原 1、担子菌亚门的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2、落叶松上:性孢子单胞无色球形;锈孢子鲜黄色,表面有细疣,球形。 3、杨树叶片上:夏孢子椭圆形,表面有刺;冬孢子长筒形,棕褐色;担孢子球形。 四、发病规律 早春,上一年杨树病落叶上的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由气流传播到落叶松叶上,孢子萌发出芽管,芽管自气孔侵入,7~10天后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不侵染落叶松,由气流传播到杨树叶上萌发,由气孔侵入。经10~15天产生夏孢子,它能重复侵染杨树,因此7、8月份猖獗。8月末以后,病叶上便形成冬孢子堆,随病落叶落地越冬。 1、潮湿环境是各类孢子萌发侵染的先决条件。 2、树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山杨、新疆杨、毛白杨不发病,中东杨、青杨、小叶杨高度感病,北京杨中度感病,幼树比大树感病。 3、病原菌种群存在致病性分化,在欧洲有E1、E22个致病型。国外报道:杨树叶中含糖量的改变与感病有关,G+蔗糖比例大发病重,病叶中丙氨酸含量减少,天门冬氨酸含量显著增高。 五、防治措施 1、选育和栽植优质速生和抗病杨树种类是防治此病的关键。结合当地条件,选用抗病品种,实行多品种配置种植。 2、不营造落叶松与杨树的混交林,至少不要造同龄混交林。 3、苗圃地和造林地应合理密植,避免林地湿度过大。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量和钾肥不足。提高苗木抗病力。 4、化学药剂使用:苗圃内于4月末用1%波尔多液喷撒落叶松幼苗,夏季用25%粉锈宁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波尔多液喷撒杨树苗木(需加0.1%洗衣粉)进行防治。 5、在澳大利亚发现Cladosporum tenuissimum能消解松杨栅锈菌的夏孢子堆,因而可能作为生物防治加以利用。 6、清除或处理越冬病叶以减少侵染来源,育苗时圃地远离侵染源300米,初春冬芽萌发时及时摘除病芽烧毁或随见随摘,尽量减少夏孢子的飞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