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冠瘿病(根癌病)的症状危害及防治

2012/5/9 14:22:54

杨冠瘿病(根癌病)

一、分布及危害

世界性病害,我国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较普遍,寄主达300余种,包括针、阔叶树和草本植物,以杨柳科、蔷薇科受害最重。

二、症状

1、主要发生于根颈部,以及主根、侧根、主干、枝条上。

2、受害处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瘤。当瘤环树干一周时,表皮龟裂变褐色时,植株上部死亡。

三、病原

1、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2、杆状,1-4根周生短鞭毛

3、革兰氏染色阴性

4、发育适温:22℃

致病农杆菌能把植物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因为它含有一种肿瘤诱导质粒(tumor-inducing plasmid,简称Ti质粒)。当病菌通过伤口侵染时, Ti质粒的特殊片断-T-DNA转移到植物细胞,稳定的整合到植物细胞核DNA中。 T-DNA携带着编码植物生长素和植物细胞分裂素合成的酶基因,刺激植物细胞无限增大,从而形成肿瘤--致病机理。

四、发病规律

1、越冬场所:根部土壤和癌瘤组织表面

2、传播:灌溉水、雨水、嫁接工具、地下害虫等,苗木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3、侵入:从伤口侵入,潜育期几周至一年以上。

4、土壤湿度大、微碱性、疏松的土壤有助于病害的发生。

5、芽接比切接发病轻,根部伤口多少与发病率成正比。

6、毛白杨比加杨、钻天杨发病重,沙兰杨、大关杨很少发病。

五、防治方法

1、严格苗木检疫。

2、选用为感染根癌病的地区建立苗圃。

3、嫁接时,选用健康的苗木,嫁接刀在高锰酸钾或75%酒精中消毒。

4、林地中发现病苗,及时除去。

5、防治苗木产生各种伤口。

6、生物防治。放射形土壤杆菌K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