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特白刺大田繁殖种植技术

2012/5/9 14:25:59

在荒漠化治理技术体系中,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是重要的技术环节。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属蒺藜科(Zygophyiiaceae) 白刺属植物,落叶灌木,分布于内蒙古、陕西、青海、西藏等地区[1]。在青海,唐古特白刺主要生长于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乌兰等地区的沙滩、盐碱地,其根系发达、具有高度的耐盐碱、耐瘠薄和抗干旱的特性,在固沙改土和盐碱地治理开发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是荒漠地区造林的理想树种[2]。此外,唐古特白刺浆果中富含多种保健和药用成分,有“沙漠樱桃”之称,是重要的保健品开发的重要资源[3]。但是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以及和连续干旱等自然因素,唐古特白刺在柴达木盆地的分布面积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为了实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有必要开展唐古特白刺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实验,掌握了唐古特白刺的大田育苗技术,以期为今后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地情况试验

在位于青海省湟水谷地的湟中县多巴苗圃进行。试验地土质为沙壤土,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播种前每667 m2 施有机肥3 m2、磷酸二铵10 kg。

1.2 种子消毒和催芽处理

唐古特白刺果实采自我省海西地区,播种前水浸48 h 后搓洗去除果肉;然后用0.2 %福尔马林或0.3 %高锰酸钾溶液处理15~30 min;处理后的种子经清水漂洗,和细沙以4:1 比例混合进行催芽。催芽时湿度为饱和含水量的60 %左右,温度为15~20℃,覆盖塑料薄膜以防止水分散失,期间每天轻柔翻动2~3 次。

1.3 播种及田间管理

种子催芽后,在田间采用手工条播方式播种,播种行宽15 cm,播种深度1~1.5 cm。出苗后定期手工去除杂草4 次。第一次除草后追施尿素2.5 kg/667 m2。在生长期间及时进行病虫害药剂防治。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催芽处理,提高出苗率

唐古特种子种皮坚硬,大田直接播种出苗率比较低,为此在大田播种前对唐古特种子进行了催芽处理。在5 月上旬,当催芽基质含水量60 %左右,覆盖塑料薄膜情况下,其内部温度能够达到15~20℃,4 d左右种子开始萌发,10 d 时发芽率能达到90 %以上。由于唐古特白刺种子和果肉附着紧密,分离后的种子表面残余的果肉富含糖份,在种子催芽过程中容易产生霉变而影响发芽率。为此,对从果实中分离出的种子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溶液进行了浸种处理,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消毒能够有效降低种子在催芽过程中的霉变率。催芽后的种子在田间播种不宜过深,覆土厚度以1~1.5 cm 为宜。播前应保证足够的土壤水分,确保出苗率。在上述措施下,播种后播种后10~15 d 出苗率达到40 %,18 d后出苗率达90 %。

2.2 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适时追肥

田间观察发现,唐古特白刺幼苗初期地上部分生长较慢,但地下部分生长比较快。当幼苗高度在5~8 cm 时,地下部分已经达10~15 cm,根系发达。出苗后约一个月,幼苗生长加快,进入速生期,此时苗木冠幅增大,分枝增加并呈现出伏地生长特点。齐苗后应及时去除杂草。当幼苗地上部分高度达到3~6 cm 时进行第一次除草,之后应定期(1 个月)除草3~4 次。第一次除草后追施尿素2.5 kg/667 m2,随后每次除草后施尿素5 kg/667 m2,以满足速生期对养分的需要。

2.3 控水防涝,促进壮苗

唐古特喜光、适宜在较为干旱的环境下生长,不耐阴凉和水涝。青海海东湟水谷地雨水相对较多,唐古特白刺幼苗田间生长期间,尤其在苗木进入硬化期后降水或灌水过多会引起黄叶和落叶现象。因此,育苗地块应选择在排水较好的向阳处。除了在播前为了保证田间出苗率而对育苗地块进行灌水,以保证充足的土壤水分外,其余时间不宜过多灌水,在降水较多的情况下应及时排水防涝,以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