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速生丰产的种植技术

2012/5/10 8:48:46

桉树原产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广泛引种的速生优质树种之一,它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用途广(其木材可用于纤维板、胶合板、造纸、食用菌、家具等生产行业),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桉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全世界的桉树品种约有1000多种,引入我国栽培的有300多种,已推广种植的桉树优良品种有U6(尾叶桉6号)、W5(刚果桉12号)、DH32-22、DH201-2、DH19-6(杂种桉东海无性系)、LH1(雷林一号)、SH1(石岭一号)。目前在我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桉树优良品种有无性系尾叶桉6号(U6)和刚果桉12号(W5)两个品种。桉树要取得速生丰产,必须要掌握如下几点:
一、林地选择
选择造林地是种植速生丰产林的基础。必须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的低丘陵地,土壤质地以砂质壤好,要求土壤疏松、透水、透气能力强,最好适宜机械耕作的林地。
二、树种选择
桉树的优良品种很多,各有各的优缺点,造林时应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桉树品种,不同的树种(品系)对立条件要求不同,尤其是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同。因此,种植桉树丰产林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造林地情况选择适当的造林树种或品种,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尾叶桉U6—该品种是从尾叶桉实生林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系,目前已在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大面积推广造林。它具有速生丰产、抗青枯病、抗风能力强、第二、三代萌芽力强等优点。不足之处是其速生性能略有退化现象,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不耐瘦瘠,不适宜在低洼水渍、排水不良的地方生长,在高温多雨季节,如果种植过密,林分透气性不好,易引发焦枯病(俗称落叶病),影响林木生长。
刚果12号桉W5---该品种生长快,抗病力强,在瘦瘠的土壤上生长良好,适应性强,林木产量稳定。缺点是其速生性能也略有退化现象,1—2年生幼林抗风力弱,易风倒,如遇到台风,损失较大。
杂种桉LHI---该品种是雷州林业局近年推广的新品种,生长快,抗风、抗病能力较强,对立地条件的要求和产量与尾叶桉U6相近。
杂种桉石岭1号---该品种也是雷州林业局近年推广的新品种,对立地条件要求与刚果12号桉W5相近,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适应范围广,产量也比较稳定。
杂种桉东海1号和东海3号—这两个品系是近年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幼林生长快,抗风力强,在东海岛、雷州市等地试种表现良好,但其抗青枯病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测定。
高州地区种植桉树丰产林可根据不同地类选择上述不同品种。如造林地肥力中等以上的,上述品种均可选用。从目前看,最受欢迎的是尾叶桉U6。如造林地肥力中等偏瘦,则应选用刚果12号桉W5、杂种桉石岭1号等耐瘦瘠品种。
三、苗木选购
良种壮苗是造好丰产林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桉树苗木市场发展很快,桉树苗圃很多,但苗木的质量参差不齐。为保证苗木质量,造林单位和农户购苗时一定要慎重,可先到当地林业部门咨询,到有苗木经营许可证的苗圃购买,最好到桉树良种基地买苗。
购买桉树无性系苗时要做到“三查”:
一是查问采穗圃母株是不是组培苗。如果不是组培苗,而是用扦插苗代替,则不宜购买;
二是查询采穗母株的年龄。一般采穗母株要求2年左右更新一次,如果采穗母株太老(超过3年未更新),则不宜购买。要知道采穗母株的老幼程度,可查看采穗母株的树头,一般情况下树头较小、较嫩的,则采穗母株较嫩,育出来的苗木质量较好;树头较大,则采穗较老,育出来的苗木较差,造林效果也差,这种苗木即使便宜也不能要;
三是查看出圃的苗木是否顶芽完好、根系发达、健康粗壮、苗高18—25厘米。选顶芽完好、根系发达、健康粗壮、高度适中的苗木,造林效果好。过期超高用于造林,成活率低;苗太小,根系未发达,造林成活率也低。
四、造林措施
(一)炼山
炼山是造林的一个重要工序,炼山对造林成效影响很大,炼山不但可以收获草木灰,而且通过高温可以改良土壤肥力,还可杀病菌。因此,造林前一年的冬季要进行全面炼山,清理林地,杂灌木多,不容易炼山的山地,要通过“落青”后炼山,炼山要彻底,对未燃的灌木、枝桠等要集堆烧毁,以防治白蚁为害。炼山要特别注意用火安全,要做足安全措施上报批准才能炼山。
(二)整地方法及规格
整地是营造桉树丰产林的关键措施之一。桉树喜爱在疏松的土壤里生长,因此,根据造林地条件,选择适当的整地方式,尽可能地疏松土壤十分重要。营造桉树丰产林,主要有三种整地方式:
1、机耕全垦整地。适合于造林地地势平坦或坡度小于10度的缓坡地。机械全垦整地分三步进行:先清理林地上的杂灌丛、树头等;再用机械把造林地深犁一次,机耕深度40厘米以上;最后根据造林设计的种植密度开种植沟,沟深40—50厘米,沟与沟间距最好采用2.5—3米,以便将来采用机械抚育。
2、带垦整地。适用于缓坡地。带垦整地能充分疏松种植点周围的土壤,利于幼林生长,又不因整地造成水土流失。具体做法是:沿山坡等高线用大马力拖拉机全垦松土成带状,带宽以能种植两行树宽度为宜,机垦带之间留有维持原状的不开垦地带,以阻隔水土流失,其他整地操作与全垦整地相同。
3、穴垦整地。适用于坡度较大、不适宜机耕的造林地。采用穴垦整地,同样要清理林地上的杂灌丛、树头,然后根据设计好的种植密度确定种植穴(点),沿等高线开长、宽、深为50×50×40(或40×40×30)厘米的种植穴,开穴时含有腐殖质的表土集中放在一边,以便种植时将富有养分的表土回填穴底。
整地完成后,应让土壤风化一段时间后再行种植,如果造林基肥是滤泥加磷肥堆沤成的,可先施基肥,现将沟(穴)边的泥土打碎回穴八成左右,到种植时再回满沟(穴)。如果基肥是施化肥(如复合肥),可提前把沟(穴)回满,等待种植。
(三)种植密度
合理的种植密度既能避免因林木密而造成林木分化或自然整枝快而影响单株材积,也不因林木稀疏,林地裸露水分蒸发过大而造成土壤干旱。同时也要通过确保一定的株数来保证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些人认为“越密越丰产”、“多种可多得”,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造林太密,甚至一亩种300—400株,幼林几个月就郁闭了,由于通风、纳光不良,林木容易发病,同时由于过密,种下的树木不到1年就开始落叶、枯枝,严惩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往往成林不成材,单株材积少,砍伐时产量低。种植太疏,单位面积株数太少,木材产量也低。因此,采用适当的种植密度十分重要。在设计造林株行距时,宜采用宽行窄株。采用2.5—3.0米的宽行距,实践证明较有利林木生长,方便造林后或萌芽林使用机械进行开沟、除草、松土、追肥抚育,也方便采伐作业。
根据多年经验,尾叶桉U6、杂种桉LHI、杂种桉东海1号、东海3号株行距可采用2.5×(1.6-2)米(每亩167-133株)。刚果12号桉W5、杂种桉石岭1号每亩可种植185—238株,株行距可采用1.2×3米(每亩185株)、1×3米(每亩222株)、1.2×2.8米(每亩198株)、1×2.8米(每亩238株)。山岭种植密度可比平坡种植密度大一点。
(四)基肥
桉树优良品种,因其速生丰产,需肥量较大,施用基肥造林十分重要,施基肥是确保桉树丰产的重要措施。不施肥,桉树长不起来,也达不到丰产的效果。造林基肥要具合理的氮、磷、钾配比。
根据高州地区的土壤状况,施基肥应以磷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使用,效果才显著。
常用的基肥有五种:
1、磷肥+尿素+氯化钾混合肥。通过近年来使用实践,采用混合肥的方法虽然麻烦,但成本低,效果好。具体配法为:磷粉:尿素:钾肥=1:0.2:0.3,即用100市斤磷粉混合20市斤尿素,30市斤钾肥,拌匀后每株施用0.5-0.8市斤与植穴泥土拌均匀,于阴雨天种植。
2、鸡屎+磷肥+碳安复合肥。每株施鸡屎3斤+磷肥5两+碳安3两,充分混合均匀后施用。
3、滤泥+磷肥混合堆沤肥。将糖厂滤泥运到造林地附近,堆放发酵1个月左右,然后按湿吨滤泥配50市斤磷肥混合,堆沤7—10天。如果滤泥不充分堆沤即施用,会发酵发热烧伤甚至烧死树苗。种植前按每株施8—10市斤,沿种植沟(或穴中)均匀施放,回泥覆盖。种植时每株再施1-2两尿素。
4、进口挪威复合肥0.3-0.5斤。
5、桉树专用肥(芭田、雷林桉树专用肥)0.5—1斤。
不管是施用何种基肥,都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第一、施基肥时,肥料不能与种下的苗木直接接触,以防烧伤幼苗。可将肥料施放在距苗木(种植点)20厘米处的种植沟中,回泥土覆盖;也可以在种植时挖深穴,把肥料放在穴底,回泥5-8厘米,与肥料混合均匀,然后在泥土隔开肥料的上面种植苗木;
第二、注意不要将肥料集中施放,成块的肥料要粉碎,施下的肥料要与周边泥土的混匀,以免影响肥效或灼伤苗木根系;
第三、施肥后及时用土覆盖,防止养分挥发而降低肥效。
(五)、种植
高州地区春、夏、秋季均可种植桉树,但以春季雨后造林最为适宜,此时气温不高,空气和土壤湿润,造林成活率高。
种植前,先将犁松的或挖开的表土回填沟(穴)中。若是用滤泥加磷肥等土杂肥作基肥的,先将基肥施放在沟(穴)底,然后回泥,种植时在沟(穴)的松土上挖小穴种植。若是用化肥(如复合肥)作基肥的,先将泥土回填八成,待透雨后或绵绵小雨期间,沿沟(穴)的松土再挖植穴,边施肥边种植。
有些人造林时种植沟(穴)不回填泥土,将苗木直接种在沟(穴)底,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这样会使整地松土失去效果,又容易造成大雨后苗木被浸被埋的情况,对林木生长非常不利。
种植时应注意如下几个环节:
1、苗木从苗圃到林地,下苗后要摆正、排好,淋足水后方可上山造林。2、将苗木分放到种植点时要小心轻放,不要乱丢乱抛,以免损失苗木。3、种植时先用手将苗木根部的营养土轻轻捏实,然后撕掉薄膜袋,把苗木栽下地,注意不要弄散营养土。如不撕掉薄膜袋,苗木根系受薄膜阻隔,无法吸收水分、养分,造林成活率低;即使成活,也会涡根,影响幼树生长。4、栽苗时要回土盖过苗木基部2—3厘米,并用手或脚将幼树周围的泥土压实,让苗木根系充分接触土壤,以便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养分。5、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