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繁育种植技术

2012/5/10 9:55:36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又名洋槐、德国槐,豆科蝶形花亚科刺槐属植物。原产于美国东部的阿拉伯契亚山脉和奥萨克山脉一带,二十世纪初开始从欧洲引入我国青岛,解放后,其栽培面积才迅速扩大。主要分布范围在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塬面、沟坡、图示山坡中下部、山沟、黄泛细沙地、河漫滩壤质间层细沙地、海滨细沙地及轻盐碱地多集中成片栽种,生长旺盛,最适生长地海拔高度为400~1200m长势更好。刺槐生长迅速,木材坚韧,纹理细致,有弹性,耐水湿,抗腐朽,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是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区优良的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四旁”绿化树种。
  一、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约25m,胸径60cm;树皮深纵裂至浅裂,有的比较光滑。颜色多为灰褐色至黑褐色,也有灰白色的。小无毛,有托叶刺。花为总状花序,白色有香气。目前,在我国栽培的有两个变型,无刺槐、球冠无刺槐;五个品种(系)即箭杆刺槐、细皮刺槐、瘤皮刺槐、紫花槐、四倍体刺槐。 
二、生物学特性 刺槐是温带树种,在年平均气温5~7℃,年降雨量400~500mm的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在500~900mm的地方长势良好,杆形通直,在年均气温14℃以上地区,虽则生长速度很快,但树干低矮,有弯曲现象。刺槐喜光,不耐庇荫,而耐干旱瘠薄,地下水位过高,易引起刺槐烂根和枯梢,在积水过多、通气不良的粘土地上生长不良,甚至成片死亡。在风口处栽植刺槐生长很慢,杆形不良,易形成“小老树”。刺槐对土壤适应性很强,在沙土、沙壤土、粘壤土、粘土甚至矿渣堆、石砾土上都能生长。在中性土、酸性土、轻盐碱地上也可以正常生长。它的萌芽力和根蘖性都很强,枝、干和根受伤后都能二次萌发生长。刺槐萌蘖性强,根系发达,具根瘤,有一定的抗旱、抗烟、耐盐碱能力。
  三、繁育技术 刺槐育苗可分为种子育苗和无性繁殖育苗两种。种子育苗:刺槐种皮厚而坚硬,透水性差,有很多硬粒种子,如不经浸种催芽处理,种子发芽出土慢,出苗不整齐,不均匀。先用60℃热水浸泡一昼夜后,捞出已膨胀的种子进行催芽,未膨胀的种子再次热水浸泡一昼夜,可连续浸种二、三次,直至90%以上种子吸水膨胀,然后分批催芽。将吸水膨胀的种子均匀混沙催芽(沙3∶种1),然后放在背风向阳地方堆放或者用容器、草袋内催芽,外盖湿草帘或塑料薄膜,以利保温保湿,每日翻动、适当喷水一次,经5d左右有三分之一种子露出白芽尖时即可取出播种。刺槐种子育苗可分为春播和冬播,陇东地区以春播为主,冬播时可不必浸种催芽。春播时间以4月上旬(清明前后)为佳,最迟不能晚于4月底。以畦床条播为好,畦床条播开沟深度2~3cm,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后覆土1cm,若土壤墒情差还应适量灌水或撒水。育苗面积较大时可施耧播。畦床条播下种10kg~12kg/667㎡,大田耧播下种量13~15kg/667㎡。无性繁殖育苗:刺槐是无性繁殖比较容易的树种,插根、插条、根蘖和嫁接均可采用。(1)插根可选用粗0.5~2cm的根,截成10~15cm的小段,插入苗床密度同杨插 覆土覆膜,以利增温保墒催芽。(2)插条宜选用一年生枝条中下部,截成20cm的小段冬沙藏后春插,春采条可用2000×10-6的萘乙酸溶液浸条10min,然后即可覆膜扦插(密度株距3~5cm)。(3)嫁接可采用劈接、靠接两种方法,所用砧木应为刚萌动苗,接穗最好为冬藏条,具体嫁接法同果树嫁接。苗期培育管理:间苗一般在苗高3~4cm时遇雨后或灌溉后进行,间去病弱小苗。定苗一般在苗高15cm时进行,仍去弱留强,去小留大。第一次除草结合间苗进行,一般以拔草间苗为主。第二次应施中耕除草,结合定苗一并进行。追肥一般刺槐有一次即可,拟结合中耕进行,宜沟施或撒施,追肥量沟施40kg/667㎡,撒施50kg为宜。
  四、栽培技术 平地造林宜采用带状、穴状整地方式,山地多采用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等,不论采用什么方式,整地带或盘内土层一定要保持疏松。春季造林宜带干栽植,待苗芽苞刚开放时造林成活率最高。秋季造林要截干栽植,截干高度3cm为宜,栽植深度截干同地面平,栽后埋土厚度2cm。造林密度应依林种、立地条件不同灵活掌握。立地条件好宜造用材林,160~200株/667㎡,条件差宜造水保林,220~330株/667㎡,立地极差地形造薪炭林,330株/667㎡以上。
  五、有害生物防治 刺槐病虫害有刺槐种子小蜂、刺槐蚜、黑斑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但不严重,可采用混交造林、平茬更新等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