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的种植技术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2012/5/10 11:46:04

由于城市绿化用水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应用耐旱的地被植物替代高耗水的冷季性草坪,特别是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建造耐旱园林时,地被植物更是不可缺少的种类。通过近几年对乡土野生紫花地丁的栽培,解决了我国北方城市早春露地观花地被植物种类问题,进而丰富了园林绿地中地被植物资源。
1 生物学特性
紫花地丁(Violaphilippicacav)为堇菜科堇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6~14cm,无地上茎,地下茎很短,主根较粗,其主根呈长圆锥形,淡黄棕色,有细纵皱纹;叶基生,叶片肥大,狭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圆齿,叶柄具狭翅,叶有绿、墨绿之别,绿色期长;花期早,4—5月开花,花色艳丽,花型奇特;果期5—6月,蒴果椭圆形。株形有高中低之分,自播,根蘖繁殖能力强。由于紫花地丁返青早,花期长,株型低矮很紧凑、花色丰富等优点,秋后茎叶仍鲜绿如初,花旁伴有针状小果,直至冬初,地上部分才枯萎,因此是极好的地被植物,也可用于庭院大面积绿化,或装饰花镜,或镶嵌草坪等。紫花地丁除了作为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应用外,还具有药用、食用、密源等多种利用价值。它全株可入药,具有清热、消毒、消肿的作用。
紫花地丁喜阳,不耐阴,在地势高、排水良好处有自然群落分布。喜温暖、凉爽气候,怕涝,土壤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黏壤土生长为好。紫花地丁一次栽种多年收益,其根不死,翌年春天又可萌发。紫花地丁在齐齐哈尔地区一般3月中旬萌动,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盛花期25d左右,单花
开花持续6d,开花至种子成熟30d,4—5月中旬有大量的闭锁花可形成大量的种子,9月下旬又有少量的花出现。果期7—9月。
2 栽培管理
紫花地丁的自繁能力很强,雨季大量成熟的种子发芽出苗,在每m2有15株母株的地块内,到了秋季可增至500株。但自然繁殖状态下,母株、分株苗和实生小苗生长在一起,参差不齐,影响观赏效果,为了在园林绿化中达到整齐一致的观赏效果,可用播种育苗、分株移植法进行种植。
2.1 播种前准备
常规使用的播种箱,规格长50cm,宽30cm,高8~10cm,也可采用育秧盘。播种箱在使用前一定要用水泡透,否则容易造成土与箱分离,影响出苗。床土准备一般用2份园土,2份腐叶土,1份细沙,用孔径为1cm以下的筛子筛后备用。播种前要进行土壤消毒,一般可用0.1%~0.3%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床土,以达到培育壮苗、防治苗期病虫害的目的。土壤消毒后用硝基腐殖酸调节土壤pH值,达到6.0~7.0待用。
2.2 播种方法
将采集到的紫花地丁种子放在通风干燥处保存。12月上旬播种在2~8℃的低温温室内,翌年2月出苗,3月下地定植。亦可在5月采下种子,直接
地播,很快就可以发芽出苗。由于种粒比较细小,播种时最好采用“盆底浸入法”,即将床土装入秧盘或浅盆,置于更大的盛有水的容器中,使水从秧盘或盆底部向上渗透,湿润整个床土,然后再进行播种。播种时可采用撒播法,用小粒种子播种器或用手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浸润透的床土上,撒种后用细筛筛过的细土覆盖,覆盖厚度以盖住种子为宜。种子出苗过程中,如有土壤干燥现象,可继续用盆浸法补充水分。播种后室内温度控制在15~25℃为宜。
2.3 幼苗期管理 
小苗出齐后要加强管理,特别要控制温度以防小苗徒长,此时光照要充足,温度应更低些,白天25℃,夜间8~10℃,保持土壤稍干燥。当小苗长出第
一片真叶时开始分苗,移苗时根系舒展,底水要浇透。白天温度为25℃左右。夜间温度为20℃左右,需要补充光照2~3周,可适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液促进幼苗生长,当苗长至5片叶以上时即可定植。
定植密度:如果选用叶片数为15~20的大中苗移栽,密度为40株·m-2。如果选用叶片数为5~10的中小苗移栽,密度可为50株·m-2。
3 紫花地丁推广应用
通过测试表明,紫花地丁符合地被植物的标准,对地面覆盖效果好,抗逆能力强;不需要修剪,具有草坪所不具备的特殊价值,具有美观的花色、花形,是黑龙江省北方难得的早春花卉,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植物。紫花地丁不仅具有草坪的部分功能,更具有观花地被植物的功能。现阶段,地被植物是提高城市绿化覆被率的重要部分,已由常绿型走向多样化,由草皮转向观花型,由精细养护转向粗放管理。而我国自产的紫花地丁不仅顺应了地被植物时代发展的要求,具备了观赏价值高、抗性强、养护管理费用低等特点,还丰富了城市绿化植物的种类,在突出景观特色、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随着节能环保型社会的发展,紫花地丁必将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大力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