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花叶病的症状危害及防治

2012/5/11 10:26:47

杨树花叶病 一、分布及危害 杨树花叶病于1935年在欧洲首次发现,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79年在北京首次发现本病,它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从国外引进易感此病的杨树品种时带进国内的,随着国外杨树的不断引进和在国内的推广,该病已成为国内发展杨树的一种潜在威胁,有的地区发病较重,特别是一些对此病敏感的树种,已造成较大损失。该病主要危害1 ~ 4年生的杨苗和幼树,被害植株叶片变小,分枝增多,高生长和径生长均受到一定的影响,材积增长一般要比健株减少30% ~ 50%。严重发病的植株木材结构异常,密度和强度降低,使用价值降低。该病为系统感染,杨树的所有组织如形成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等均受侵染,发病后难以防治。 二、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呈现褪绿斑,许多小斑常聚集在一块,形成不规则的黄绿色花斑,叶片边缘褪色发焦,沿叶脉呈现出星状或长条形红晕,叶脉透明,叶面发皱、变厚、变硬、变小、甚至畸形。叶柄上经常有黑色坏死斑点,基部周围隆起,顶梢或嫩茎皮层常破裂,严重发病的植株,枝条变形,枝丫分叉处产生枯枝,树木生长显著不良,木材比重和硬度明显降低,连续几年整株枯死。 三、病原 杨树花叶病由花叶病毒PMV引起,又称加拿大杨树花叶病毒或杨树潜隐病毒,属香石竹潜隐病毒群。病毒粒子线状,略弯曲,长610~700×12~15nm,沉降系数165S。基因组为一条正链RNA,长度约6.48Kb,一种衣壳蛋白(加1个片段),衣壳蛋白为40 000Da(加30 000Da)。PMV的侵染力在20℃条件下可保持2天,在4℃下能保持6天。用灭过菌的葡萄糖粉吸附,在0~4℃冻干保存3个月后,仍有侵染性。该病毒粒子具有耐高温的特性,致死温度在75~80℃之间。稀释终点10-3~10-4,体外存活时间不超过7天(以病毒粗提液在室温下保存)。 杨树花叶病毒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杨树外,还能危害6科近20种草本植物。如豆科中的绿豆、虹豆等,茄科中的心叶烟、麦格隆息丰烟,黎科中的菠菜等,葫芦科中的黄瓜等,苋科中的千日红,旋花科中的矮牵牛花等。这些植物在人工接种时,大多引起局部症状,有的能引起系统侵染,在症状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人工利用这些特性,将其中一些对该病毒很敏感的植株作为鉴别寄主。如用麦格隆息丰烟和心叶烟作鉴别寄主,人工接种PMV,在麦格隆息丰烟上表现为叶脉坏死,系统花叶;在心叶烟上表现为明脉,从而可以较快地作出诊断。 四、发病规律 病害可通过枝接、根接及人为活动(修枝等)进行传播,昆虫能否传毒,尚待研究。远距离传播是通过长途调运带病毒的苗木、插条、接穗、种根等繁殖材料所致。 花叶病毒病多发生于春季和秋季,夏季高温季节病害不显著;树木年龄不同发病状况也不同,一年生苗病害严重,大树则不显著。 杨树花叶病毒能侵染所有黑杨派和青杨派的杨树。但不同品种杨无性系感病程度不同,黑杨派的杨树发病的最多,青杨派的发病次之。高度敏感的有I-63/51、I-69/55、I-72/51等,较高度感病的有沙兰杨、小美杨、健杨等。在黑杨派和青杨派中,抗病品种有群众杨、I-154、北京杨等。 一般对杨树花叶病的抗病性划分为5类:①抗病:插条不带病;②耐病:插条带病,但植株不表现症状;③轻感:病株叶部出现部分症状;④感病:叶部有明显症状;⑤高感:生长衰退。国内的I-63、I-69、I-72杨都属高感类型,因此,我们应密切注意它们可能发病的情况,严格防止其蔓延扩展。 五、防治措施 1、严格检疫苗木。在春末该病症状明显时,对所育黑杨、青杨苗木进行产地检疫,发现病苗即清除烧掉,禁止病苗出圃。禁止从该病发生区购买杨树苗木,特别是黑杨和青杨派杨树苗木。植树造林时,禁止栽植感染本病的苗木。育苗时,禁止使用带本病毒的插条、接穗等繁殖材料培养苗木。 2、及时清除感病树木。及时对黑杨派和青杨派林木进行疫情普查,发现此病害株即刨除。 3、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适于黑杨派和青杨派树木生长的地方,要培育抗病的杨树品种,更新淘汰易感病的品种。

相关阅读:
杨树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杨树常见虫害防治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方法
杨树腐烂病的症状、危害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