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腐烂病的症状危害及防治方法

2012/5/11 10:36:27

杨树腐烂病 一、分布及危害 杨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是杨树的主要枝干病害,广泛分布于杨树栽培区,危害严重常引起树木的大量死亡。北方不少地区春季造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导致腐烂病大发生。 除危害杨树外,还危害柳树、核桃、板栗、桑树、槭树、杨、花椒、木槿、接骨木等多种木本植物。 二、症状 杨树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枝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枝枯2种类型。 ?1、干腐型:主要发生于主干及大枝条上及分岔处,往往在树干基部向阳面首先出现病斑。发病初期呈暗褐色、水漬状病斑,略为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龟裂,甚至变为丝状,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无固定形状,病斑在粗皮树枝上表现不明显。 ?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在潮湿或雨后,自分生孢子器的孔口中挤出橘红色胶质丝状物。病部皮层变暗褐色,糟烂,纤维互分离如痳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达木质部 。 ?如环境对树木有利,抗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进一步扩展。有些地区,病枝后期生出一些黑色小点,突出表皮外露呈灰色颗粒状物,此为病菌的子囊壳。 ?2、枝枯型: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1周后,上部枝条枯死。此后,在枯枝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即为分生孢子器。 三、病原 ? 主要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dida),其无性型为半知菌亚门的金黃壳囊孢菌(Gtosporachrysosperma)。子囊壳多个埋生于子座内,呈长颈烧瓶状;子囊棍棒状,中部略膨大,子囊孢子4~8枚,2行排列,单孢,腊肠形,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不规则形,分为多室或单室,具长颈,黑褐色,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腊肠形。 ?引起成年树枝枯型还有子囊菌亚门的Leucostomanivea,子囊壳初埋生后突出表皮,在孔口周围有一圈灰白色粉状物,基部有一明显黑色带状结构。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初白色后渐变为墨绿色。 四、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植物病部组织内越冬。第2年春天,当温度(10~15.2℃)、湿度(60%~80%)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北京地区于3月下旬在树干病部糟烂部分或在枯枝上普遍产生Leacocytomanivea的子囊壳,病菌孢子借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以各种伤口侵入,潜育期一般为6~10天。 ?该病与每年3、4月开始发生,各地气温不同,发病迟早和侵染次数也不同。北京地区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东北地区稍迟,多在4月上旬至中下旬开始活动。5、6月为发病盛期,7月后病逝逐渐趋缓和,至9月基本停止发展。 ?腐烂病菌为弱寄生菌,它们只能侵害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树皮含水量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发生。研究表明:杨树腐烂病发生与影响树木树势及抗病性的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有明显的差异。主要有以下方面: 1、树种的抗病性:银白杨、胡杨>箭杆杨>小叶杨、加杨、钻天杨>小青杨、北京杨、毛白杨。 2、气候、土壤条件。10~15 ℃有利于病害发展;20 ℃以上不利于发展;6~10 ℃有利于病菌侵入;冬季冻害、夏季灼伤是引起北方地区发病的主要诱因。土壤板结粘重、盐碱、积水、干旱风沙致树木水分失调造成腐烂病大发生。 3、造林及管理状况:造林苗木过大,根系损坏严重,假植时间长,长途运输,树体水分损失过多,造林后未及时灌水,管理粗放,该病易发生。 4、林龄、林分结构、方位密度、病虫危害等 。 5、当年定植的幼树及6-8年生幼树发病重,密度大,树势衰弱易发病;相反郁闭度过小也易发病,与适宜树种混交,增强树势则轻,其他病虫害严重也是发病诱因。 五、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造林:树种本身的抗性是防病关键。选用抗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乃日灼的杨树,同时注意适地适树,选择适于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杨树造林。 ?2、培育健康壮苗:贮藏时避免病菌侵入和生命力降低,注意造林密度,营造混交林。 ?3、造林后加強管理,及时排灌。适时松土除草,合理间伐,保护伤口,防治病虫害。初冬及早春树干下部涂白涂剂。 ?4、改善林地周围卫生状况:清除病弱株及林分,除加强管理外及时刮除病斑、涂药。树桩活篱笆用的杨树枝干会成为侵染来源之一,因此应剥皮或喷药后再用。 ?5、化学防治:砷平液50倍、10%碱水、10%蒽油、1%退菌特、50Be石硫合剂等,有条件用刀刮破病斑后涂药效果更好。 山东杨树500万亩染虫害都是树种单一惹的祸
抗虫杨树在宁夏平罗试种成功
山东省杨树食叶害虫局部暴发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