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抗寒梅花”成功

2012/5/11 16:21:44

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冬季风力强劲,寒潮频袭,尤其寒冷。2001年,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引进7个抗寒梅花品种,经抗冻试验,现已成功筛选出5个抗寒梅花品种,连续4年开花,每年还有少量结实。2006年,有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验收,初步确定‘送春’、‘燕杏’、‘丰后’、‘淡丰后’4个品种能够适应吉林寒地气候条件,为北方地区种植梅花奠定了基础。

引种区气候条件
试验区设置在远离城区的黑林子八岔沟苗圃,位于北纬43°54′,东经125°17′,土壤为退化黑钙土,年平均气温5.6℃,1月份平均温度-15.5℃,7月份平均温度23.1℃,年极端低温-38.8℃,年极端高温35.7℃,相对湿度63%,年降水量330~650mm,蒸发量1000mm以上,霜日数218天,处于季风区,年均6级以上大风37.1天;雨热同季,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特征特性
4个引种成功的梅花品种特征及特性描述如下:
‘送春’ 小乔木,树皮灰褐色,纵裂,果枝褐色,枝条颜色在不同季节有变化,夏季绿色,由秋至冬从绿色渐变为棕红,冬季棕红色。叶长卵形,酷似杏叶,较薄。花芽秋季形成后春季生长,4月初透色,花蕾倒卵形,实心,深红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期5月5日至15日,花浅碗状,花瓣正面浅粉色,背面深红色,重瓣,3~4轮,约25枚,雄蕊50,有个别雄蕊瓣化,雌蕊1枚,发育或退化,能少量结实。
‘丰后’ 树冠扁圆开张,枝干红褐色,大小枝直上或斜出,小枝灰绿色,似杏树,粗壮。1~2朵花着生于中短花枝上,花期5月中旬,花径31~40mm;花蕾卵圆形,顶尖,中心无孔,深桃红色;花浅碗形,花瓣3~4层,外瓣略后翻,内瓣略内卷。顶端波折起伏;花正面深粉红至浅粉红,反面深粉红,花瓣16~22枚,萼片5枚,深绛紫色,花梗长而粗;雄蕊短于花瓣,集束花心,雌蕊1枚,不发育;花托肿大,易结实。
‘燕杏’ 树冠卵圆形。枝干紫褐色,有纵向纹,皮孔小而密;大枝颜色与树干相同,直上及斜出;1~3朵花生于中短ㄖι希偈诔せㄖι希ㄆ?月初,花径1.9~2.2cm,花蕾倒卵形,无中孔,水红色;花浅碗形至碟形;花正反面均为极淡的黄白色,初开时略洒淡肉红晕;花瓣5;萼片5,淡暗绛紫色,反曲;花梗短;雄蕊辐射状,雌蕊1枚,发达;花特别繁密,易结实。
‘淡丰后’ 树型较高大,花朵繁多。幼蕾期鲜红色,大蕾期粉红色。盛花后淡红色,花瓣20~22枚,倒卵形,花形开张;花心桃红色,花冠直径31~40mm,雄蕊花丝淡黄白色,花药黄色,雌蕊柱头淡黄色,高于雄蕊。花萼紫红,萼基黄绿,花开后萼片向后反曲。具杏花香味,花托肿大,易结实。
以上4个品种抗寒,适应性广,耐旱,畏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极耐剧烈变温。

引种驯化方法
杏梅种系的‘送春’、‘淡丰后’、‘燕杏’、‘丰后’等7个品种自2001年夏引入接穗,芽接在山杏上,2002年成活101株。秋末,各品种苗平均高110cm,平均地径8.5cm。2003年春观察,地上部多枯死,仅距地面10cm以下主干存活。及时剪下枯弱枝干,挖起91株梅苗,按1.5m×2m的株行距定植在苗圃内,加强水肥管理,又萌发新梢壮枝,秋末苗高1.41m,共成活62株。入冬前设防风障保护幼苗。这年冬天由于受到强大寒流的影响,低温出现早,降温剧烈,从2003年12月21日至2004年1月底,一个多月持续低温在-25℃以下,平均相对湿度为32%,是几十年少有的持续低温。杏梅品种群的4个品种均有1~2级冻害,但并不影响继续生长。樱李梅品种群的‘美人’梅越冬冻害较重。真梅品种群冻害严重,地上部植株全部冻死,春天又萌发出新枝条。据分析,‘美人’梅的冻害系由冬季低温所致,杏梅品种的冻害,则是由倒春寒形成的融冻与大风引起。这说明经过3年的适应和树龄的增长,杏梅品种群的抗寒能力显著增强,有望驯化成功。
2005年撤掉防风障,仅浇冻水和树干基部培土。春季,发现仅苗梢部有轻微冻害,植株下部少量开花。‘美人’梅越冬后苗梢冻毁,温度回升后又从叶芽抽生出新梢代替顶枝,尚能正常生长,‘美人’梅还需进一步栽培驯化。
2006年起不再采用特殊保护措施,而只加强平时培育、管理,以促进入秋后枝条充实。如施钾肥加速木质化,摘心、修剪、喷施矮壮素,促使植株矮化,树干涂白,避免西晒等。春天调查,干梢现象已基本消失。杏梅品种群4个品种全部开花繁茂,还有少量结实。现存18株,平均株高2.5m,地径4.5~5.1cm。
2007年是暖冬,这对梅花越冬虽然有利,但在整个冬季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过度的冷暖交替,冬季干旱,几乎无雪,1月平均气温日温差在14℃以上。2月13日降了小到中雨,这在吉林省自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是从未有过的异常现象,雨水过后翌日气温陡变,降至-17℃,3天后气温飙升至零上2℃;3月4日至5日又遭遇了50年一遇的暴风雪侵袭,风速达8级以上,积雪厚度41cm,风雪过后,气温骤降-19℃,3月8日,气温突升到2℃。
这样极反常的气候给引种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几种反常的气候因子同时出现,使苗木经历综合因子的考验,有利于早出成果,尽快筛选出适合逆境的苗木品种。这一年淘汰了真梅品种群的2个梅花品种,筛选出冻伤后能萌蘖的‘美人’梅品种。‘送春’、‘燕杏’、‘淡丰后’、‘丰后’4个杏梅系的品种,几乎可以和杏树一样安全越冬,从北京跨越1006公里,终于在吉林松辽平原上深深扎下了根,安家落户,创造了东北寒地园林树木引种史上的新记录。

几点体会
温度和湿度是北方地区引种驯化梅花的关键因子。在相同低温条件下,抗寒性取决于湿度。极端低温在-19℃以下,相对湿度低于50%即造成冻害。相对湿度在60%以上,不发生冻害。从实际情况看,最冷时期,半个月内若连续积温超过-350℃,而且湿度在30%左右,会造成严重冻害;而湿度在60%以上,则仅造成轻微冻害。
温度的骤然变化是造成冻伤的重要原因,愈剧烈受冻害愈重。尤其早春天气回暖,苗木活动加强,突然降温往往成为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冬季树体处于休眠状态,抗冻能力很强,常常由于短暂升温,打破休眠引起较强的蒸腾。而土壤又是冻结状态,不能及时补偿水分,造成植株水分吸收与消耗之间的不平衡,抗寒能力大大下降,这就是 “生理干旱”现象,因此发生抽条、冻伤,甚至死亡。
正确处理幼龄树苗的娇嫩性与可塑性之间的关系。幼龄阶段就让苗木不加特殊保护露地越冬,经过冷冻锻炼提高它们的抗寒性。即使地上部植株冻死,只要根部培土部分没死,就有望驯化成功。经过几个冬季,随着树龄增大,抗寒力也会随着提高,逐渐完全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梅花幼苗要求生长环境小气候湿度较大,特别在气候多变的早春,需要通过浇水来提高土壤湿度和周围空气湿度。浇水后可在地表撒草木灰,既能起到吸热增温的作用,又能增加土壤中钾肥含量,有利于苗木秋季木质化,对苗木安全越冬十分有利。
梅花的抗寒育种是防寒和抗寒的根本途径,而通过在寒地寒化栽培,随着栽培时间的增加,植株抗寒能力也会逐年提高,逐渐适应在更寒冷地区(迁移新地区)生长,从而扩大应用范围。
在引种驯化成功的这批梅品种中,杏梅品种群的‘送春’、‘燕春’、‘淡丰后’、‘丰后’在吉林寒地受到寒冷、干旱、变温、大风等恶劣环境的锻炼,抗寒力极强,在冬季严寒、无霜期短的高纬度地区栽培,植株可以安全越冬,宜于大面积栽培,可以在东北地区园林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