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园林应用的现状前景与平台建设

2012/5/11 16:21:44

一、杭州西湖风景区水生植物应用现状
  水生植物在营造园林水景中不可或缺,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可以净化和改善水质,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和生态水景设计的必需元素。近年来,随着杭州西湖南线、西线等旅游风景区的改造建设和西溪湿地的恢复保护,以及现代居住区水景的大量应用,水生植物的应用愈来愈广泛。自2000年开始,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就认识到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重要地位,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对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水生植物应用进行调查,并进行有关水生植物生态价值和景观评价方面的持续性研究。
  杭州地处亚热带北缘,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适合水生植物生长。此外,浙江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和杭州良好的园林水体环境,适宜各类水生植物展现其景观多样性。西湖环湖景区包括环湖路以内绿地、西湖水面、湖中孤山、二堤、三岛及茅家埠、普福岭一带湖西区域和太子湾、南屏山、九曜山等南线范围,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一直以来,西湖水源主要来自长桥溪、金沙溪、龙泓溪、赤山溪等溪流。沿湖四周的枯枝落叶、上游的面源污染和人为污染物等极富营养的物质不断进入湖中,使西湖水中藻类滋长,水质受到污染。为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水域富营养化程度,西湖综合整治工程采用了钱塘江引水、污染源的堵截、疏浚底泥、人工疏导等多项措施,尤其是湖西新景区(茅乡水情、乌龟潭、鹆鹄湾、金沙港等)的开辟,西湖水域面积已从5.68km2扩大到6.38km2。同时,“西湖配水工程”保证每天都有40万m3的洁净钱塘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湖,使西湖水每月更换一次,能见度达1m以下,有效得净化了西湖水质。
  我们以西湖风景区环湖景区为主要调查范围,结合部分居住区水景,经实地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西湖风景区应用的水生植物种类和频度
  截止至2006年5月初的实地调查结果,西湖风景区中已有应用的水生植物共72种,分别隶属于30科,其中挺水植物54种,浮叶植物9种,浮水植物3种,沉水植物6种。大面积应用的水生植物仍为常见种,部分引进的园艺种得到逐步得推广应用,特别在湖西景区中已有许多野生水湿生植物的应用,但仍缺少常绿水生植物。
  近年来的应用实践证明,传统水生植物种类能够适应本地的生长环境,生长表现良好,已成为景观水体中水生植物造景的基础材料和主要种类。其中挺水植物尤以黄菖蒲、菖蒲、蒲苇、千屈菜、水芹、再力花、石菖蒲、美人蕉、香蒲等为多,而浮水、沉水植物则以睡莲、萍蓬草、穗花狐尾藻、苦草等应用频度最高,分布最广。
  2、水生植物的配置特点与景观评价
  一泓池水,荡漾弥渺,虽然有广阔深远的感受,但若在池中、水畔结合植物的姿态、色彩来造景,会使水景大为增色。中国园林中,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茫茫芦花,阵阵涟漪,浑似白雪,水天一色,秋色美景,意境深邃。
  我们根据实际调查,并借鉴传统水生植物的造景手法,依水域形式不同,将水生植物归纳为四种基本配置模式。对于宽阔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注重远观、宏大和连续的景观效果,主要以量取胜;小面积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手法往往较为细腻,更注重水生植物的单株观赏价值,如姿态、色彩、株高等,适合细细品味;在河流等条带状水域中,水生植物配置则要求水生植物材料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体现节奏与韵律;而人工溪流的水体宽窄、深浅要求水生植物配置与之协调,植物体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往往起点缀作用。
  西湖各景区水生植物造景各有特色,如花港观鱼红鱼池水景突出红鱼池主景,同时营造池岸边恢弘的倒影效果;曲院风荷则应用荷花造景来突出荷文化;柳浪闻莺万柳塘通过水体空间布局和色彩对比,强化水生植物配置的远近观赏效果;太子湾水生植物造景以其特有的流水景观而富有特色;茅乡水情则根据“西湖西进”的整体要求及自然水域特点,营造水生植物浓郁野趣的生态景观美。
  3、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与栽培方式
  大多数水生植物都具有良好的水质生态净化功能。我们的实验表明,千屈菜对水体中的总磷(TP)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在0~0.4mg·L-1的TP浓度范围内,千屈菜植株均生长良好。在试验的30d内,对TP初始浓度为0.4mg·L-1的模拟富营养化水体,千屈菜对TP的去除率达98%以上。在TP浓度0.05mg·L-1和0.4mg·L-1的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中,其TP去除速率均高于对照植物凤眼莲。通过对再力花、海寿花、轮叶石胡荽三种水生植物,在无土栽培条件下养分吸收的试验,证实了水生植物对磷的吸收与有土栽培相比有极显著的差异。地上部分磷含量分别为0.46%、0.42%、0.39%,地下部分磷含量为0.29%、0.33%、0.37%。贫营养状态下的植株作为对照,自然水体中生长的再力花、海寿花对养分的吸收为2.8g·Kg-1和3.4g·Kg-1。
  选取再力花、海寿花、溪荪、轮叶石胡荽等水生植物,采用水苔藓、泥炭等基质,结合根部包扎法进行无土栽培试验,从植株的根系发育和生长表现,证实了基质栽培完全适用于大多数水生植物,此法对于水生植物推广应用于居住区等硬质人工水景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西湖风景区的水生植物种植目前主要采取自然式种植、容器种植、种植床种植等三种形式,建植效果良好。
  二、水生植物应用的主要存在问题
  水生植物应用在西湖风景区内已表现出良好的景观及生态效果,但材料选择与植物配置方面亦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水生植物应用的物种多样性仍不足
  虽然杭州地区所用水生植物较为丰富,但是局限在黄菖蒲、千屈菜、睡莲等常用的十几种范围内,造成多数水生植物景观雷同的现象。近年来引进的水生植物花叶变种和园艺品种日渐增多,如花叶芦竹(Arundodonaxvar.versicolor)、花叶水葱(Scrirpusvalidusvar.zebrinus)等生长表现良好。然而,与我省较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相比,目前应用的物种仍不足50%,目前已知,浙江省有野生或野生状态的水生维管束植物150种(包括浙江没有原种的2亚种、3变种),隶属于78属,42科。因此,进一步提高水生植物应用的物种多样性,应引起广大园林建设部门的充分重视,尤其要积极推广应用适应强的野生水生植物资。
  2、水生植物的植物景观配置仍显单调
  目前,水生植物配置已采用平面上的自由式灵活布局,注重植物群落边缘线的曲折多变,但由于缺乏与高大的湿生乔灌木的搭配种植,水际的立面景观效果较差。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种植适宜水湿环境的乔灌木,以丰富立面设计。尤其是当冬季大部分水生植物枯萎以后,更需要有高大的湿生乔灌木丰富水岸边际的景观。这也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水生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不容乐观。如何选择适宜的植物及创造植物越冬生长条件,使水生植物在冬季仍然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状况,常年维持较好的观赏效果迫在眉睫。尤其在新建的人工水景中,所用水生植物品种单调,且缺少搭配种植。此外,对于水生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普遍认识不足,冬季景观较差,往往水面一览无余,或枯枝残叶。在江南地区,水生植物绝大多数为落叶性状,只有少数如石菖蒲、砖子苗(Mariscusumbellatus)、水毛茛(Ranunculusaquatilis)等表现常绿特性,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必须合理使用现有的水生植物种类,并考虑冬季景观的营造。
  3、水生植物应用的生态问题研究不够
  水生植物的生态净化功能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杭州长桥溪公园通过水生植物净化的生态工艺流程和水生植物净化相结合的方法,向人们展示了从浑浊的生活污水,转变为清澈见底的景观水体的过程。但是,水生植物潜在的生物侵害问题初现端倪,还尚未引起学者及园林部门的足够重视。部分水生植物无性繁殖能力或种子繁殖能力甚强,如果超过设计需要的范围而不予控制,便会造成过度蔓延的状况,直接破坏原先的景观效果,不利于植物景观的长久维持;甚至通过侵占、挤压其它植物的生长空间而扩张,形成单一优势种,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造成生态群落的不稳定。我们对西湖茅乡水情、普福岭等景区的实地调查显示,景区内近两年长势过盛的植物如香蒲、水蜡烛、野茭白、千屈菜、水芹菜、黄花水龙、水花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侵害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对于有潜在生物侵害的物种,尤其是外来水湿生植物,可设立预警机制,加以防范。
  三、建立水生植物应用的交流平台
  2006年6月22日,江浙地区120多位与水生植物园林应用相关的专业人士汇聚西子湖畔,在风景如画的“第二十届全国荷花展览”主展区顺利召开了“2006西湖·水生植物园林应用研讨会”。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园林研究所联合杭州市园文局灵隐管理处共同发起并承办,经过近一年的构思筹备,得到了省内外广大园林管理部门、设计单位和生产企业的积极响应,这充分说明了目前水生植物的应用配置已得到了城乡园林建设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从事水生植物相关生产和园林应用单位、设计部门、科研院所亟需一个互相交流、沟通与合作的平台。
  随着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湿地公园与河道整治、居住区人工水景的迅速发展,园林设计部门和应用单位对水生植物园林应用的重要性已有充分认识,但往往对水生植物的种类多样性和生长习性、生态功能以及景观价值的认识仍不够熟悉,这就导致了水生植物种植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亟需与生产企业和科研部门沟通交流。
  江浙一带的园林植物生产企业对市场的嗅觉敏锐。近年来,浙江省水生植物新品种的引进、繁殖与商品化生产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园林应用的水生植物100余种,水生植物的生产基地面积约2000亩,成为我省花卉生产品种结构调整中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水生植物产品目前供不应求。但若缺少与城市建设、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部门的沟通合作,水生植物新品种的开发和产品的推广也将存在难题。同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也应对进一步加大对水生植物的科研投入,以解决诸如水生植物繁殖生产、生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