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柚丰产种植技术

2012/5/11 20:08:22

金柚是柚类佳品,营养丰富,有“柚王”之称,柚果大形美、味甜蜜、耐贮运。五华县金柚多于11月上旬成熟,果实极耐贮藏,可贮藏150~180d,贮后风味尤佳,有水果珍品“天然罐头”之称。现将金柚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开好大穴,施足基肥
  种植前先挖好1m3的种植穴,然后分4~5层放入绿肥、塘坭、田坭、垃圾50~100kg,豆饼、磷粉、石灰各0.5kg作基肥,再覆土起墩。
  2选用良种壮苗,合理种植
  种植时要选用苗高40cm以上、根系发达、叶片绿、无病虫害、有2个茎上分枝的纯正种苗。种植规格为375株/hm2或450株/hm2,同时搭配10%的无核密柚、官溪密柚、水晶柚等品质优良的柚树作授粉树。种植时使根群与土壤紧贴,用手压实,淋足定根水,然后用稻草、山草等覆盖果盘,并插上防风杆,同时可间种豆类、臭草等。
  3深翻扩穴改土
  从种后当年或第2年开始3~4年期间,分期分批在株间和行间,每年冬对全园的土壤进行深翻改土,分层放入塘泥、绿肥、杂草、牛猪粪、磷粉、石灰等。
  4科学施肥,促进树体养分积累
  4.1幼年树施肥
  做到勤施薄施,促进枝叶生长。用粪水加尿素或复合肥,一般“1梢3肥”:抽芽前施1次,在叶展开时施1次,在叶片自剪转绿时再施1次。随着树冠的增大逐渐增加施肥量,同时保持土壤湿润,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
  4.2结果树的施肥
  根据季节、树势、挂果量、气候等情况确定施肥次数和施肥量[1]。①现蕾肥。1月下旬至2月下旬施用,以速效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在花蕾显白时,叶面喷施0.1%硼砂加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以提高花质,从而提高坐果率;②壮花肥。3月上旬施用,花蕾显白后施粪水加复合肥;③谢花肥。3月下旬至4月初施用,看树施肥,花多、树弱的多施,花少、树壮的少施;④稳果肥。4月中、下旬施用,以粪水加三元复合肥同时结合根外施肥进行;⑤壮果肥。分多次施用,用复合肥加腐熟麸粪水,8月下旬后不再施用氮肥,9月20日前再施1次优质粪水加硫酸钾和过磷酸钙;⑥采果肥。采果后施用,以粪水加速效三元复合肥为主。
  5重视整形修剪,培养丰产树冠
  5.1拉线整形
  增大分枝角度,使主枝分布均匀,搭好高产骨架。
  5.2抹芽控梢
  在放梢过程中坚持去早留齐,去零留整,做到促控结合、统一放梢,培养丰产树冠。
  5.3合理修剪
  在幼年树的修剪中,剪除病虫枝、纤弱枝、密生枝、短截徙长枝,使树体骨架枝、营养枝、结果母枝三者结构合理,树体均衡发展[2]。在结果树的修剪中,对一些分布不合理的弱、病、密枝应予以剪除,经调节翌年花量,减少养分消耗,调节结果量,达到年年丰产、稳产。
 6冬季控梢,促进花芽分化
  6.1制水制肥
  通过少施肥、水、抑制抽生冬梢,以提高树液浓度,促进花芽分化。
  6.2断根
  在11月下旬结合深翻压绿,适度截断一部分根。
  6.3环割
  用环割刀在主干基部环割1圈或2圈,以深达木质部为宜。
  7保花保果
  7.1疏花疏果
  在现蕾期每个结果母枝留1束花序,每个花序留2~3朵花。一般疏去过壮和过弱的花朵,留中等强弱花朵。疏果在4—5月进行,把畸形、过小、过密、有虫口、有病的幼果摘除[3]。
  7.2疏春梢
  一般1条基梢留2~3条春梢,将中上部的春梢疏强,留弱。
  7.3人工授粉
  一般于9∶00—11∶00或15∶00—16∶00进行。
  7.4环扎、环割保果
  在盛花后期进行。
  7.5根外追肥
  花蕾期喷0.1%硼砂加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1~2次,谢花后喷1次果特灵或防落素保果。
  8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指导思想,做到勤查、勤看,根据病虫发生规律[4],在防治上掌握2个环节:
  8.1做好冬季清园工作
  剪除枯枝、病枝,清除周围杂草、落叶,并集中烧毁。喷施0.8~1.0°Bé石硫合剂1次,松脂合剂12~15倍液1次。把树干涂白,消灭各种病虫源。
  8.2按病虫发生季节重点防治
  在新梢期、果实膨大期及台风雨后,重点防治好溃疡病;花蕾期、幼果期重点防治疮痂病和疽病;7、8月防好褐腐病;4、7月防好蕾瘿蚊;春、秋2季特别要注意红蜘蛛的防治;5月要防治好锈蜘蛛;消灭第1代、第3代介壳虫若虫等。在化学防治上,注重轮换用药,混合兼治。
  9参考文献
  [1]廖新荣,李淑仪,蓝佩玲,等.梅州金柚高产优质的土壤与施肥管理技术[J].土壤与环境,2001,10(3):253-255.
  [2]管卓灵,谢秀娟.金柚的整形修剪[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1,17(10):23.
  [3]聂磊,陈碧琛.梅州金柚优质高产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99(3):30-32.
  [4]张新录,曾蔚.提高金柚管理技术早结丰产增效益[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2,18(10):25-26.